原标题:我的家乡情结回良玉
吉林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我年已七十,在吉林度过了四十六个春秋。那是人生中一段幸福美好的时光,是我十分怀念而又无比珍重的岁月。家乡让我享受生命的快乐,在那里我留下了童年的天真、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成长和中年的成熟;家乡让我获得情感的升华,在那里我收获了亲情的眷顾、友情的帮扶、组织的培养和爱情的结晶;家乡让我明了道德的修养,在那里我得到了心智的启迪、良知的熏陶、操守的培育和人生坐标的定位。家乡有我人生的起点、成长的足迹、前行的动力和无限的期冀……
一方水土一方人。在我的血管里流淌着故乡热土的基因、地域特征的痕迹和关东文化的元素。无论时光和年轮怎样变幻,长白山的瑰丽雄伟依然矗立在我的脑海,松花江的滚滚波涛依然澎湃在我的心中,黑土地的肥美辽阔依然闪现在我的眼帘,乡土乐曲的欢快悠扬依然萦绕在我的耳边。离家乡距离再远,都不能改变我与家乡的血脉相连;离家乡时间再久,都不能改变我与家乡的心灵相通。几十年来,浓浓的乡音未改,悠悠的乡情未减,深深的乡思未淡,饮食的口味也未变。无论走到哪里,这种内心深处的情感从未淡化和走样,像陈年老酒,浓烈醇厚,日久弥香;像飞天风筝,海阔天高,根系大地;像巨形磁石,吸引游子,心路回归。厚重的家乡情结,让我感怀、眷恋、仰望和追寻。
感怀乡恩
家乡情结是人的情感世界中最丰富、最珍贵的一个部分。乡情林林总总,感念百转千回,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家乡的恩情。乡恩似水长,是家乡用乳汁喂养了我生命和成长的身躯,用教育开启了我知识和智慧的大门,用双肩托起了我生存和发展的起点。父母的养育之恩,乡亲的教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同事的扶助之恩,组织的培养之恩,都让我铭刻在心,没齿难忘。越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越能读懂家乡的恩情。
我是吃家乡的玉米、小米、高粱米籽和喝松花江水长大的。家乡人民淳朴善良、勤劳智慧、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给予我受益不尽的丰富营养。我20岁开始参加工作,从公社到县里,从县里到省城,从省城到地区,从地区再到省里,32岁任厅级干部,40岁担任省级职务,每一步成长,都凝结着组织的培养和家乡父老的帮助。我的青春年华伴随着家乡发展的岁月,与家乡的领导和同志们一起奋力工作、迎战困难、抗御灾害、共谋发展。那种同舟共济、合力搏击迎来的成功快乐,那种艰苦奋斗、并肩打拼凝成的深厚友谊,永远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从孩提玩耍到入学读书,所居所学所工作过的地方,都给我留下深深的情感和记忆。参加工作后,由于工作部门和地域经常变化,使得我的家居地和生活环境也多变。老伴儿最担忧和烦恼的不是我时常不在家,而是来来回回地搬家。我前前后后搬了十几次家,有时从农村搬到城市,有时从城市搬到农村,有时从县城搬到省城,有时从省城搬到地市。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多,难忘的人和事也多。我常常思念那里的父老乡亲和同事,留恋那里的山水和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