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碎石从空中滚落,原本平整的大地裂出2米宽的沟谷,地上惊慌失措的女人听到自己孩子撕心裂肺的呼唤,回过头却眼睁睁看着孩子跟着一栋五层高的小楼,瞬间塌陷消失了。
这是2010年票房最高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开头一幕,你可能知道,这一幕完全是由电影特效公司用计算机模拟出来的,但你所不知道的是,一个镜头的成本高达25万美元,动用200人以上的团队,耗时近三个月。
这就是电影特效行业的特点:高技术含量、高度精细化、高资金投入。近年来,好莱坞广受欢迎的大制作,如《指环王》、《哈利波特》、《变形金刚》及《阿凡达》,背后都有电影特效的身影,一部大片的特效制作预算占到整部电影的1/3,《变形金刚》甚至占到80%。
如今,特效行业的黄金时代正在向中国转移。不仅是《唐山大地震》,近几年上映的几乎所有中国大片,特效均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满城尽带黄金甲》、《辛亥革命》、《集结号》、《龙门飞甲》、《金陵十三钗》等,都花大价钱制作了几十甚至几百个特效镜头。以《集结号》为例,特效花费高达3000万元,但良好的观赏口碑为其带来了2.6亿元票房。特效正在成为淘金中国电影业的新利器。
在对特效行业的集体抢滩中,视点特艺(北京)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视点特艺)成为最凌厉的进攻者。实际上,上述提到的几部耳熟能详的国产大片,特效镜头均由视点特艺参与制作。这家成立于2007年的公司,在经历了几年的探索及沉寂后,正在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爆发而崭露头角。
视点特艺,这样的名字也许少有人知道。但其显赫的背景你一定不陌生,其母公司正是2003年TCL公司那场著名跨国并购的国外主角—法国汤姆逊集团。汤姆逊在本世纪初就收购了拥有96年历史的Technicolor(特艺)集团,它旗下的MPC特效工作室在业界非常知名。
在将彩电业务出售后,汤姆逊集团2010年债务重组并迅速更名为特艺集团,将主要业务转向影视内容的开发和后期制作、数字媒体的加工和管理。作为在中国的一家合资公司—视点特艺则是他们在2007年淘金中国电影业的探路石。
对电影特效来说,中国市场似乎无比广阔,但制作方面仍处在一个“散兵游勇”的阶段,“如果做个对比,我们是大学本科水平,国内的大部分特效团队是小学还没毕业,而好莱坞的特效团队已经博士毕业了。”视点特艺总裁吴斌告诉《中国企业家》。
在电影特效行业,质量的高下基本与资金投入成正比。视点特艺特效总监谷平湖告诉《中国企业家》,“一个镜头平均在10000元到15000元,这已经算行业内还可以的水平了。”《集结号》平均每个镜头花费是这个标准的七倍以上。而大量中国电影对于特效的投入,不过是一个镜头平均几百块钱而已。“基本就是几个刚毕业的学生,用电脑做几个三维镜头。”谷平湖说。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生存,视点特艺经常需要讨价还价。在中国,与吴斌们抢饭碗的有5000家动漫影视公司,“但他们的技术比较差,很多公司只有几个人,今天开了,可能明天就倒闭了。”好在商业大片与视觉效果越来越受到重视,而Technicolor遍及全球的技术队伍所组成的“多国部队”成为最坚强的后盾。
戴金边眼镜,西装革履的吴斌是IT博士,其实原本跟电影圈的关系不大,但房间里随处可见的电影海报和道具模型,暗示着视点特艺跟电影圈的特殊联系。他的另一重身份是Technicolor全球高级副总裁。在吴斌看来,特效的迷人之处正在让中国电影爱好者趋之若鹜,而他们则做好了准备,“视点特艺不仅要做高端的特效,而且希望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提升。”
破解难题
“导演的构思和创作诞生一部裸着的电影,美术给电影穿上衣服,而我们则是给电影化妆的人。”谷平湖形象地解释特效在电影中的角色。
电影圈里的人很多都知道,特效实际上是随着计算机发展而出现的。最早,这个行业叫特技,很简单的吊一根钢丝,人飞来飞去。最近十年,电脑特效将这个行业带至高峰。
“理论上说,不需要演员出演就可以做出一部电影来,而且观众看不出有没有真的演员在里面。”吴斌说,只不过如果这么做的话成本非常高,目前还没有一部电影这么做。
谷平湖进入特效行业多年,负责过《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钗》和《天安门》等多部电影的特效制作。不过,他仍然认为,目前特效难以称得上是一个行业,“技术”并非困扰这个行业的主要原因,而是这个行业缺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