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I Do基金创始人李厚霖 慈善是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

2019-02-13 09:35 来源:互联网综合 编辑:WBYUN

  I Do基金对措勤完小捐助始于2008年,至今,已经连续八次对西藏阿里地区学校持续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和生活物资援助,近万名藏区学生因此受益。在过去的七年里,I Do基金不但多次为阿里的孩子们送去电脑、棉服、学习用品等物资,翻新教室和宿舍,解决最基本的生活和学习需求,还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让爱回家”专项助学金计划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更多来自家庭和陌生人的情感关怀,“梦想计划”为能歌善舞的藏族孩子们开启了艺术的道路,卫生习惯教育和医疗援助帮助很多孩子摆脱了“六指病”的折磨。

  据了解,每一年I Do基金西藏行公益探访中,都能看到创始人李厚霖的身影。2008年汶川地震后,李厚霖个人出资2000万元与中华慈善总会共同发起成立I Do基金,他说:“我相信,爱心和慷慨会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越变越好。因为爱心是可以传递的,我们的每一个善行都是一颗种子,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七年的公益之路有哪些收获和感悟?

I Do基金创始人李厚霖 慈善是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

  2015年7月,李厚霖与I Do基金第八次探访西藏阿里地区。

  央广网公益:您与I Do基金团队一起到西藏两所学校探访,这是I Do基金第八次到青藏高原为贫困地区的儿童送去生活和学习的物资,为什么会特别关注这个地方的孩子?

  李厚霖:西藏阿里地区,由于高海拔和交通闭塞,很多人到了那里都有高原反应,愿意去的人很少,而真正需要帮助的这些孩子,因为这些主客观条件而被忽视和遗忘。我们第一年去是因为收到阿里一所学校的求助信。信里讲到,学校没有打印机、每次考试都是给学生用油印的卷子,导致在统考时,很多孩子因为不适应打印的卷子而成绩受影响……当时我和我的基金团队就义无返顾地带着打印机、发电设备和给孩子们的过冬衣物等等出发了。

  最开始做慈善大多源于自己内心的感性意愿,没有什么概念和经验,但到了西藏那边才发现,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在了解了孩子们的实际状况后,I Do基金每年都会有计划的开展西藏行公益项目,有针对性的实施资助。这里的贫困和落后亟需我们整个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正因为如此,至今我们已经坚持八年进藏,能给那里的孩子提供一些切实的帮助,我觉得心里很踏实,对他们的这种牵挂也早已成为我们的一种责任。

  央广网公益:此次赴西藏公益探访,I Do基金向学校捐赠了打水用皮卡车等设备,这些设备都是众筹来的,为什么会采用这种募集方式?

  李厚霖:今年已经是I Do基金第八次进藏了,每一次去都有新的体会,都会更加了解当地孩子的实际需求。比如说。最开始我们只想到为他们送去一些解决生活和学习困难的物资,而随着一年年的接触了解,我们逐渐发现那里的孩子们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而因为环境的闭塞,他们也总是被社会遗忘。这次我们借力互联网实践公益众筹模式,更多的是希望搭建一个连接藏区孩子和公益爱心人士的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藏区孩子们的生活状态,给孩子们带来更多机会。这次通过在京东开展众筹,我们还邀请到了三位爱心网友,随基金团队一起前往西藏阿里,共同见证此次爱心西藏行的落地实施。

  互联网在改变着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革新了公益的实践形式,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公益3.0时代,通过众筹这种公益创新的方式,不仅扩大了公益传播半径,而且让公众能自发、便捷地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全民公益”不再遥不可及。

  央广网公益:您做公益一直亲力亲为,如何平衡做公益与工作、生活的关系?

  李厚霖:I Do基金成立7年多,无论是平均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悬崖峭壁上的四川汉源县天边小学,还是北京周边打工子弟的“梦想学堂”……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亲自参加,主要是因为我想和孩子们面对面接触,去了解他们的真实渴望和需求。同时,这些年的参与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做慈善的快乐和满足感,我觉得这是一项能给人们带来快乐、泪水、感动、欢笑的美妙“事业”。身体力行是保障慈善事业长久发展的关键,我们只有身体力行去参与,才能充分体会到自己的责任和帮助他人的幸福感。做慈善是开头容易,坚持难,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心力。如果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爱,仅凭一时的冲动去做,很容易就会放弃。做慈善公益就像走在朝圣的路上,需要像坚守信仰那样去全身心投入。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