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来临,朝霞满天,翠绿群山呈笑颜。在通向田间的路上,一位年近七十的老战士,身穿粗布衣,肩扛锄头,脚登草鞋,腰间别着一杆旱烟袋,同男女社员一起迎着旭日,踏着露水,说说笑笑地走着。这位老战士,就是十八年前回乡务农的老红军甘祖昌。当年,他不当部长当农民,曾在全国传为佳话。如今,十八年过去了,他仍然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分,朝气蓬勃地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贡献力量。当地群众看到他这样大年纪,还保持这样好精神,都赞扬说:甘祖昌真是万里征途不歇脚,不愧为继续革命的先锋战士!
“我是回来种田的,不是来当官做老爷”
甘祖昌一九二七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受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锻炼,全国解放后任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后勤部长。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头部三次负重伤,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使他不能坚持领导工作,领导和同志们都建议他到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去长期休养。但是,他牢记毛主席关于“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的教导,认为共产党员决不能享清福,而必须继续坚持战斗,毅然向组织要求道:我虽然不适应在领导岗位上工作了,但我还有一双手,我要回到家乡去当个新农民,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九五七年,经过党组织的批准,甘祖昌带着全家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公社沿背大队,踏上了新的征程。
甘祖昌一到家乡,就向党支部报到,说:“我到农村落户来了,和同志们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二天,他到商店买了几只大粪筐,第三天清早就打着赤脚,穿着黑布衫,背着大粪筐在湿漉漉的田埂上拾粪。从那以后,十八年如一日,除了生病、外出开会以外,他几乎天天和社员一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社员们关心地说:“老部长,过去你为革命吃了那么多苦,现在身体又不好,就不要和我们一样干了,指点指点就行啦。”甘祖昌笑着说:“我是回来种田的,不是来当官做老爷,怎能不劳动?”
为了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甘祖昌象当年打仗一样地豁出命来干。沿背大队是个山穷土瘦的地方,全大队三分之一的土地是冷浆田,产量低。甘祖昌带领社员群众详细地察看了六十多亩冷浆田,开了二十多次调查会,找到了改造这种田的途径。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他们在数九寒天便展开了改造冷浆田的战斗。他每天第一个来到田头,带领社员跳进结着一层薄冰的冷浆田打木桩,筑篱笆,捞稀泥,开沟排水。他们连续奋战五个冬春,把全大队的冷浆田全部改造成了大寨田,亩产量提高两倍以上。县里在沿背大队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全县掀起了改造冷浆田的热潮。
坊楼公社有条沿江河,两岸却有不少“望天丘”,年年遭旱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甘祖昌又爬山越岭,亲自去勘测、调查,提出了拦河筑陂的计划,并且在公社党委领导下同社员群众一道投入施工战斗。工地附近没有公路,水泥、钢筋等物资不能用车子运进去。甘祖昌组织几十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成立突击队,并鼓励他们说:“过去我们开发南泥湾,耕田没有牛用人拉;现在,汽车开不进来,我们还有双肩嘛!”他喊了声“跟我来!”就领着大家扛的扛,挑的挑,沿着崎岖的山路,把物资从七里外的地方运进了工地。炸药不够,甘祖昌就带领大家拆旧墙,熬土硝;土箕坏了自己修;钢钎坏了自己打。多少个清冷的早晨,他第一个来到工地;多少个北风呼啸的夜晚,他和社员一起挑灯夜战。五个月后,一座蓄水量五百五十万立方米的江山陂建成了,四十三里的水渠也同时完工了,五千多亩土地得到灌溉,“望天丘”变成了旱涝保收田。
甘祖昌患有好几种病,党组织和社员群众非常关心他的身体健康,一再劝他好好养病,注意休息,他总是乐呵呵地说:“没关系,这点病算得了什么?我们不能为了活命丢了革命!”只要能起床,他一天也闲不住;工作起来,常常连药也忘了吃。
一九七○年冬,甘祖昌患了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肺气肿也复发了。当时,他家邻近的屋场大队正准备修建龙潭水库,有人提出一个不切合实际的方案。甘祖昌知道后,就带病来到屋场大队,和干部社员一起翻山越岭,勘测地形。大家见他又咳又累,头上直冒汗珠,多次要他回去休息,他怎么也不依。他把汗水一擦,继续前进。经过顽强的努力,他们终于把那个地方的地形、地质等情况搞得一清二楚,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结果比原设计少修一条三、四里长的渠道,十多户人家也不需搬迁了。在兴建水库的过程中,他还是三天两头来到工地。后来,他病倒了,只好住进医院治疗。但他人在医院,心却在工地上。医生要他至少住三个月,他只住了三十五天,就带了些药回家投入了修建龙潭水库的战斗。
在坚持农村的社会主义道路,同阶级敌人和错误路线的斗争中,甘祖昌更是挺身而出,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