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仲俞 唐彩萍
引言——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就应该为党工作,活到老、学到老”
30年前,一位60岁的老人,在赣西莲花县坊楼乡农房里,写下了这样的话:“岁月如水流,走呀,走呀。我曾走过荆棘丛生的荒郊,越过鸟语花香的田野,攀过悬崖陡壁,跃过一道道坎坷。未来还有多久呢?雪莱说得好:‘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
岁月又走过了30年。2013年5月24日,这位老太太动情地对记者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民教师,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就应该为党工作,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绝不居功自傲,还要学习,还要努力。”
91岁,60多年党龄,从大海之滨到西北,从西北到新疆,从新疆到江西,从大学到军营,从部队到农村,踏遍大半个中国,历经近一个世纪。无论是将军的战友,还是农民的妻子,无论是学生的老师,还是女儿的母亲、孩子们的奶奶,她都坚定信念,不改本色,学习不止,奋斗不止。
未来还有梦。她把心思都花在青少年的培养上。她说,现在脑子退化,不听使唤了,但还是“不马马虎虎过下去,争取做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她,就是共产党员、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
今年4月1日,省委书记强卫到任江西第13天,从萍乡下火车,冒雨驱车近80公里,来到莲花县,专程走访看望龚全珍老人。他拉着老人的手,深情地说:“甘祖昌将军的事迹和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和未来,加强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您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亲密战友——
“领导问我,说甘部长回家当农民,你回去当什么?我说,他当农民我也当农民,不会当学着当”
距莲花县城中心广场不远,有一条青华巷,巷里一幢普通楼房的三楼,住着龚全珍老人和她的三女儿甘公荣一家。
5月24日,记者走进这个普通的家庭。客厅简陋,摆设简单,四壁只挂了一张甘祖昌将军的戎装半身照,龚老就坐在照片对面的沙发上。
龚老面容和蔼亲善,始终微笑着和记者攀谈。她非常谦恭地说:“我还做得不够好。比起甘祖昌来,我差远了。”
这是电影《这样一位将军》中的场景:1955年,新疆军区后勤部长甘祖昌向组织申请回乡务农,龚全珍听了后很生气,责怪丈夫为什么不和她商量,甘将军向她发了一通火。谈及这一细节,老人哈哈一笑,幽默地说:“电影制造矛盾,我非常尊重他。他农民出身,入党这么久,又是老同志,靠得住。我的任务是让他身体好一些,多活几年。”
组织上不批准甘祖昌回乡,龚全珍就陪着丈夫,一直递交了3年的报告。1957年,组织终于同意了。龚全珍任教的解放军子弟学校八一中学的领导问她:“甘部长回老家当农民,你去当什么?”龚全珍说:“他当农民我也当农民,不会当学着当。”
出生在山东烟台的龚全珍来到莲花县坊楼公社沿背大队,第一不习惯的是吃辣椒,第二是听不懂当地话。“我一下子成了外国人。”老人回忆说,丈夫有了新战场,她不能生活在他的光环里,不能落后。但要跟社员一起排工,她犯愁了:当农民就要吃工分。工分总量是定了的,她分了一分工,就等于别人少了一分工。她对甘祖昌说:“我劳动效率低,不能剥削人家。我去县里问问,看缺不缺老师。”
像战士上战场一样,龚全珍准备一床被子和几件换洗衣服,捆一个包,走了20多公里路,进了城。
“干吗要背上被子呢?”记者问。
“如果分配我到县城教书呢?就要住下。”老人说,“还真分我到莲花中学。”龚全珍西北大学教育系毕业,可莲花中学缺的是理科老师。她重返文教局,局长根据她的意愿,又将她分配到坊楼中学任教。
甘祖昌从将军到农民,回到了另一个战场;龚全珍从部队学校到农村学校,继续战斗在教育战线。
战场不同,辛苦紧张却一样——
“祖昌一到家乡,每天背个镢头出门劳动。种什么水稻,产多少斤,他有个小组专门研究。”龚全珍周一到周六住在学校,在小学当校长时,离家更近,就10几分钟路程,但她仍然吃住在学校。其他老师周六下午可以回家,她却利用下午时间家访,吃了夜饭才回。次日一早,甘祖昌前脚出家门,她后脚也回到了学校。
战场不同,旺盛斗志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