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起点。他,1905年出生在赣西边陲一个叫沿背的小山村。在舅舅一桶米、一斤油、一斤盐、一担煤的资助下,9岁的他走进了私塾学堂。然而好景不长,太过贫穷的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又饱受地主剥削。作为长子的他,一年半后不得不辍学回家,放牛、打草……15岁时,他便帮地主家挑着一担谷子走几十里山路到萍乡安源,碾成米卖给矿工,回程时再帮中药铺挑回一担药材。来回往返,挣得三四角钱脚力费,维持全家生计。
这是两份不约而同的革命情怀。起初,他对父母的话深信不疑:“孩子,你命苦,生在我们穷人家,注定一辈子受穷。”1927年8月,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化名李伟民的特派员方志敏1927年来到莲花,召开群众大会,更加点燃了他心中那盏打倒劣绅土豪、解放劳苦大众的革命之火。在县里当交通员、土改委员会主任、独立团军需处长,跟随红军参加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井冈山下的乡村起步,他的革命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到达了地处西北的新疆军区。
半个世纪过去,甘祖昌当年留下的一项项利民工程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村民们常常回忆道:“当年我们沿背村就是莲花县的‘华西村’。”让村民们慢慢地富裕起来--甘祖昌的理想得以成为现实,这位农民将军,在服务农民中,实现了人生最大的价值。
作为:男耕田来女教书“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在农村里面随便找都能找到的老农民,但是他又是一个有‘野心’的农民。”在龚全珍的眼里,老伴甘祖昌回到农村,是想干一番大事业。怀揣着宏伟抱负,甘祖昌开始在家乡大展身手:改造冬水田。寒冬腊月,他亲自下田,没入齐胸深的水里,仿照城市修下水道的方法,在两侧深挖阴沟排水,用双手一抔一抔捞烂泥,冬水田的水干了,200多亩冬水田成了良田,粮食产量有了质的飞越,村民们终于不用再依赖国家吃“回供粮”了;兴修水利工程,农田灌溉一直是村里的老大难。甘祖昌在1965年8月,担任总指挥,开始组织村民修建江山陂。他每天5点起床,第一个赶到,三餐都和村民们吃在工地。
龚全珍 甘祖昌夫妇 英模档案甘祖昌,1905年出生在赣西边陲一个叫沿背的小山村,1927年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跟随红军参加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井冈山下的乡村起步,他的革命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到达了地处西北的新疆军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等,1986年3月23日,甘祖昌因病在莲花县逝世,被称为“将军农民”。
如今,革命取得成功,几名乡友只剩他一人。曾经的誓言让心中的乡愁越酿越浓,终于他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闻到了那熟悉的泥土味。
甘祖昌老将军去世后,她成立“龚全珍工作室”,带着整理的资料,到社区、部队、学校,言传身教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每次外出讲课,她都自带馒头和白水。谁家有人生病看不起、谁家孩子大学缺学费,她都掌握得一清二楚,一家一家把慰问金送到人家手中。孤寡老人过冬缺衣少服她会记得,留守儿童缺乏关爱她会关心。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前行的道路上,龚全珍一直把丈夫当作榜样:“我和你的结合,老年在你的光环照耀下,增添了很多光彩,这是我的幸运,应当十分珍惜,学习你的精神,多做有益于人民群众的事。”
甘祖昌将军参加劳动“能活到56岁就可以了,如果活到60岁,那就是个奇迹。”1951年,甘祖昌乘坐的吉普车从一座被敌特分子锯断的木桥上栽下,他的上唇裂成三瓣,下巴脱落。治疗后,医生给46岁的甘祖昌下了如上定论。彼时,他落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脑部内还留存着大块的淤血。只要稍微一用脑,甘祖昌就会头晕头痛,甚至昏倒。住院、治疗、休养……反反复复两三年,情况依然不见好转,一米七五的甘祖昌,体重只剩70多斤。
在甘祖昌去世后的一年里,龚全珍几乎天天都在奋笔疾书,她要把丈夫这一生的故事记录下来。“老伴,你像我这么大岁数时还是朝气蓬勃地干呢!我的身体比你强,我不信有什么跨越不过的鸿沟。”这是龚全珍日记里的一句话,也是她人生新征程的决心。
传唱: 妇承夫志益人民“妈妈是学校的妈妈,爸爸是公社的爸爸。”三女儿甘公荣年幼时并不理解自己的父母,父亲早出晚归呆在田里,母亲一周六天都在学校。甘祖昌改造的荒山收获的蔬果,他硬是碰都不让孩子们碰一下,全部交给了公社。龚全珍给别的孩子过生日、买礼物,自己的孩子鞋上破了一个大洞都没有发现。“有很多人,比我们更需要帮助。”年过半百的甘公荣长大了慢慢理解,“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服务人民,是父母这两位老革命、老党员的毕生的信仰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