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孩子的压岁钱调查(2017)”
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共同发布。调查报告显示,有两成家长不给孩子压岁钱,家长和孩子更关心压岁钱如何管理,打理压岁钱涉及财经素养。
2.“中美日韩高中生比较研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从2005年起,协同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韩国青少年开发院及美国系统资源调查公司,连续10年共同实施“中美日韩高中生比较研究”。最新研究成果认为,中国家长需要做民主型家长,告别“伪沟通”;调整期望值,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抓大放小,给孩子更多的信任。
3.《2016年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心理成长指数白皮书》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中心联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大医疗儿童发展中心共同发布。数据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状况整体趋好,但也不同程度存在情绪、品行、多动、同伴交往等问题,需要引起学校尤其是家长的重视。
4.“2017暑期家庭教育调研报告”
“家长帮”推出。调查显示,暑假的教育选择趋向多元化。多数孩子在暑假期间的各项表现令家长满意。令人欣喜的是,家长越来越重视陪伴孩子,并重视自身教育能力的提升。
5.“中国少年儿童快乐成长指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数据显示,少年儿童认为最快乐的事是考了好成绩、和朋友玩以及被长辈表扬。超过三成少年儿童认为学习负担重。少年儿童的学习成绩与对运动的喜爱程度有密切关系。
6.“2017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等机构在京联合发布。报告指出,90后父母喜欢鼓励孩子自主表达,超五成家长在决策时会听取孩子的意见。而在意见不一致时,57.4%的80后父母与63.2%的90后父母乐意放权,跟孩子商量决定。
7.“祖辈参与儿童家庭教养调查”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布。调查显示,祖辈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和“行为指导”得分越高,预测孙辈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情感温暖”得分越高,预测孙辈的问题行为越少;“责罚与控制”得分越高,预测孙辈出现的问题行为越多。
8.“中小学生生活方式调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调查显示,近四成少年儿童不能做到每天吃早餐,不吃早餐以主观原因为主。近三成学生没有固定作息时间,近两成在晚上12点以后睡觉。超过六成学生平均每天体育运动时间不到一个小时。父母和教师应高度重视少年儿童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9.“沪上家长教育期望调查”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调查结果显示,过高的教育期望导致了家长的择校行为与补习行为,而不同收入的家庭、家长受教育程度及职业层次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家长的教育期望、择校行为和补习行为。
10.“家长志愿者行动特点调查”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联合推出。调查指出,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学校已经“热”了起来,但家长还没有。不同阶层家长参与程度差异大,激活潜力高。志愿者行动可以显著提高学校声誉,但家庭需求尚有待重视。
11.“中国家庭财商培养状况调查”
《父母必读》杂志发布。结果显示,中国家长对于财商教育的理解认识有待提高,系统科学的研究依然有很多空白。今天的父母更需要财商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公众需要一种适合中国家庭的财商教育之道。
12.“中国0—6岁儿童家庭教养中父母角色的调查研究”
中国儿童中心发布。调查强调,中国家长对父母共同养育孩子已成共识,但新旧养育观念仍有交锋。部分地区养育者“知行不一”程度很高,合作与冲突并存。
13.“阅读呼啸来袭,你准备好了吗”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杂志发布。调查指出儿童阅读的三个现象:74.85%的孩子喜欢阅读,但多数孩子没有时间阅读;孩子期待“我的阅读我做主”,家长对孩子的自主选择深感忧虑;“选书难”成为孩子、教师和家长共同的迷茫。调查报告同时呈现了阅读教育的痛点和建议。
14.“小学生父亲参与的问题与对策”
上海市教科院家教中心发布。调查结果指出父亲更多担任“供养者”而非“养育者”的角色,对孩子的学校教育关注不够,工作是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关键性阻碍因素。
6件大事
5月,杭州上城家长“考证”
杭州市上城区推出“星级家长执照”工程,通过提升家长教育素养来改善区域教育生态,取得良好效果。
8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