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间谍还是教育家:赴中国执教的第一位日本女教习河原操子

2019-02-07 07:56 来源:互联网综合 编辑:WBYUN
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春,大清辖下的蒙古喀喇沁王贡桑诺尔布在日本考察“劝业博览会”时,注意到日本女学相当繁盛,返回北京后意欲在王室设置女学堂,让王室女性接受日式教育。于是,贡桑诺尔布就去拜会北京的日本大使馆官员,商谈请日本派遣女性教习赴蒙古执教事宜。对此,日本驻清国大使馆欣然应允,在上海名声日隆的河原操子遂于11月底应召入京。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2月底,在中国执教近四年的河原操子从天津乘船回到东京。同年8月,河原操子与一位银行副行长结婚并移居美国纽约。15年后,即大正十年(1921年),河原操子从纽约回国,在静冈县热海过起了隐居生活。昭和二十年(1945年)3月7日,71岁的河原操子在热海逝去。
由于这些努力,河原操子在务本女塾执教不久就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而且由于她的教学方法得当,善于深入浅出,甚至许多学生的家长也都慕名来学习,河原操子的名气在上海滩逐渐传扬开来。

河原操子虽然早已过世了,但在日本对她的研究至今仍在继续,且形成了两种鲜明的观点:一派是“贡献者论”,认为河原操子从小受到儒式教育的熏陶,后来立志读师范以求做一名教师,而后去上海、蒙古任教,对教育极为热忱,这些都说明河原操子是一位卓越的“贡献者”。如女作家长谷川时雨的《春带记 明治大正女性抄》(1937年)、小说家佐和瑞江的《草原的风之诗》(2010年)等作品,主要描述的都是河原操子的教育贡献;2015年3月,九州共立大学提出了《关于河原操子日本语教育活动的考察》学术报告(现保存于东京国立国会图书馆),这份报告中对河原操子“教育贡献”的客观分析更是足以说明这一点。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