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证监会发审委审查7家IPO企业,6家被否,拟上市公司康宁医院的董秘就在自己的朋友圈感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上市不容易,且上且珍惜!可有些上市公司,自以为上了市,就可以胡来,刚刚上市就玩业绩变脸,完全抛弃当初上市时跟股民们承诺的光明前景,吃相太难看。
2016年12月份登陆深交所中小板的同为股份,就是其中非常卓越的一家。该公司在2017年三季报中表示,其2017年全年的净利润跌幅,竟有可能达到70%,可谓平地一声惊雷惊醒四座。
要知道,这离公司上市成功,才过了仅仅不到一年!更有甚者,解禁期一过,就有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对自己持有的股票进行清仓式减持,套现数百万。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为股份在2017年3季报中称,公司2017年3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460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4.5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03%。
十万加财经发现,公司的毛利率一直在下降,费用却一直攀升。果然有了股民当爹,可以花钱如流水了吗?
公司在三季报中解释,自己的费用增加是由于研发投入增加,同时又自欺欺人、自相矛盾地表示,自己的毛利率一直在下降。
为什么说这是自欺欺人、自相矛盾呢?
因为,一个公司的毛利率,反映的是一个公司产品的定价能力,与产品的品质、技术含量和市场地位密切相关。如果一个公司的毛利率一直在降低,说明公司的竞争力一直在降低,换句话说,就是赚不到钱。毛利率低=赚钱能力差。
同为股份的毛利率从2016年年报的34.66%,下降到2017年1季度的33.95%,2季度的32.31%,进一步降到3季度的30.54%,可谓节节败退(如下图所示)。
自2016年底上市以来,期间管理费用率同比大幅上升。2016年底销售期间费用率才20.4%,一上市,到2017年1季度,立刻飙升到27.29%;2017年2季度从2016年同期的19.85%上升到25.15%;2017年3季度从2016年同期的20.31%上升到24.55%,果然上了市就财大气粗,可以花钱如流水了啊。
等等,花钱也不一定是错嘛!公司不是说自己的费用全花在研发投入上了吗?此言差矣,各位还记得它的毛利率一直在降低吗?如果一个公司的研发投入有效,应该能有效提高公司产品的竞争力,进而提高毛利率。
显然同为股份并不是这种情况。所以,管理层实在应该担心自家的研发是不是“假研发”啊。
事实上,对于什么费用是研发费用,公司的会计处理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和随意性,是真研发还是乱花钱,最终解释权在公司哦!
有些同学可能开始为同为股份抱不平了,怎么能说我们赚不到钱呢,就算净利润下降70%,也还有1927万净利润呢!
那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净利润的质量。
同为股份2016年年底上市,当年以12.34元的价格发行2700万股,募集资金3.33亿元。之后公司就一直不停的发公告,各种表明将该资金用来购买各种理财产品。
上市公司的股东们简直要哭晕在厕所,投资一个公司本来要支持公司成长壮大,并从中获取成长的收益,没想到同为股份居然把这笔钱用来购买各种银行理财产品。早知当初,为什么股东自己不能购买理财产品啊!自己买,起码收益能100%进自己的口袋。现在倒好,给了同为股份购买理财产品,股价腰斩不说,分红给股东的部分更可以忽略不计。
话说,假设3.33亿全部用来购买理财产品,假设年化收益5%,那么光这部分资金,就可以带来近1700万的收益,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要知道,同为股份在三季报中自己披露的,公司今年全年的净利润可能只有1900多万,也就是说同为股份一年辛辛苦苦,只赚了200万?
不不不,你们太天真了,真能赚200万倒好了。君不见,三季报中说,利润中还有400多万来自于政府补贴,也就是说,除去拿募集资金理财和政府补贴的收益,同为股份辛辛苦苦搞一年,结果还亏了很多钱!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同为股份就不是业绩可能预减70%这么简单了,简直是要归零了或者为负了。
有股民无奈地评论说,同为股份这个商业模式牛逼哄哄啊,人家既不是To B,也不是To C,而是To 股民和To政府啊。
春江水暖鸭先知,上市公司管理层减持
公司业绩这么差,自然有人比股民们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