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本性法师:佛教教育国际化大有可为
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既是古代著名的贸易线路,也是印度佛教进入中国与中国佛教走向世界之路。在近二千年的历史上,丝绸之路对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而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为佛教与世界各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佛教教育国际化是佛教与世界各文明间进行交流互鉴深化的表现。
20世纪前的佛教教育国际化及其主要成就
佛教教育的国际化是近百年来出现的新概念,但其出现溯源极早,早在佛教从古印度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过程中,便已巍然成风。应该说,佛教教育国际化的出现,是佛教与世界各文明进行交流互鉴的深化,也是其必然的发展结果,同时其本身也对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做出重要的贡献。作为东方各文明历史上的共同信仰,古代佛教教育国际化所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显著的。
以下,便从三个角度来概况20世纪前佛教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成就。
一、佛教教育国际化诞生了一大批对世界佛教影响至深的高僧。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佛教教育的核心即是培养僧人。古代行走于丝绸之路上的众多求法僧、留学僧,便是佛教教育国际化的一个直观体现,也正是这些僧人连缀起丝绸之路辉煌的佛教史。在古今中外的求法僧、留学僧中,不乏开宗立派、对世界佛教影响至深的大师,中国之玄奘大师与日本之空海大师,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
玄奘大师是中国三大译经师之一、汉传佛教八宗之唯识宗创始人。大师因感当时中国国内译著欠佳,义理含混,公元627年从长安出发,“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历五万公里,南抵印度,到达全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玄奘大师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又用五年时间历游五印十八国,通晓三藏,辩才无碍,饮誉天竺。公元645年,大师携657部佛经返回长安,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开始了中国佛教史上规模空前的译经事业,共译佛经73部1330卷,占唐代译经总卷数的一半以上。
空海大师为日本入唐八大家之一、日本平安二宗之真言宗创始人。大师于公元804年随日本遣唐使入华求法,居华三载,先后住福州开元寺、长安西明寺、长安青龙寺等,为密教付法第七祖惠果大师的嫡传弟子。回国后,空海大师将惠果所付嘱的佛舍利等宝器法具都存于京都东寺,为真言宗根本道场。大师也致力于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仿照唐朝,在日本设综艺种智院,招请老师讲授佛教以及儒道的内容,对于日本后世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玄奘大师西行取经近二十年的时间,游历印度古国;空海大师亦居留中国三载,行迹遍及半个中国。二位大师能取得辉煌成就,与其在留学地的深入交流是分不开的。如玄奘大师所传之法相唯识学,通常被认为是最具印度本土风格的汉地佛教教派,其盛极一时,不仅开启了东亚唯识学的传统,也为汉地义学之发展再次注入了新风。
二、佛教教育国际化促成了一条古代僧人求法留学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佛教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从佛教史的角度来说,丝绸之路便是佛教的求法之路。历代求法僧、留学僧留下的记载,已成为了如今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材料。
东晋赴印求法僧法显大师,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其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并留下《佛国记》一书,对所经中亚、印度、斯里兰卡等20多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地理、交通、物产、风俗等都有介绍,是中国和印度、南洋之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是研究中国和中亚、南亚地理和航海的重要资料。而法显作该书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为今后的求法者提供路线上的参考。
此外,唐代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和义净大师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分别记述了两位大师求法之经历。其中,义净大师在记录中国西行取经诸僧时,称“显法师则创辟荒途,奘法师乃中开王路”,其中所说的“荒途”、“王路”即是当年的求法之路,也即是我们所说的丝绸之路。法显大师由陆上丝绸之路往,海上丝绸之路还,玄奘大师往还均由陆上丝绸之路,义净大师往还俱由海上丝绸之路。三位高僧西天取经之行,实是丝绸之路在古代佛教教育国际化历程中作用的真实写照。
三、佛教教育国际化产生了一批世界知名的佛教高等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