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末,美国开始对课程政策作出调整,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提倡课程的多样性以及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课程结构上扩大选修课的比例,改变结构主义课程式改革,强调学术课程的倾向。
1985年,美国教育促进会在制定的《美国计划2016》中指出:“在下一个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将迅速地变化。科学、数学和技术是变化的中心,它们引起变化,塑造变化,并对变化作出反应。所以,科学、数学的技术教育将成为教育今日儿童面对明日世界的基础。”
《美国 2061计划》对教育改革者提出了进一步要求:教育对象的界定应该坚持全体性原则,让每个儿童都能够接受科学、数学和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减少课程内容的绝对数量和毫无限度的增加课程内容的难度;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进行探索、展开批判性思维、达成理解、加强交流等要求。
1991年4 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2000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 文件。 这份文件中制订了美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明确了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课程设置方面,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五门学科成为核心学科。在教育信息系统方面,建立全国互联网,向所有学校提供最新的信息、研究成果和相关知识,并以此作为搜集教育反馈信息的手段。
1991年 4月2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课程规划上,国家教育目标增加了公民和政府、经济、艺术三门课程,使国家界定的核心课程在数量上增至八门,并且编订了全国教育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主要对课程、教材和教学手段的质量和效果,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职员的专业水平以及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估等内容进行了规范。这一文件还特别强调,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时应当注意:(1)在学习内容上,必须指出学生应该知道什么以及怎样运用。(2)在运用水平上,应指出学生如何对自己的技能及知识的习得程度进行检测。(3)课程标准应面向全体学生,不应考虑学生在种族、地位、语言、文化背景和需要等方面的差异。(4)各州在课程标准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2000 年目标法,为课程标准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从教会控制教育到教师自治,从综合化教育政策到全国统一课程,英国的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也不断进行着调整和改革。
1988年 7 月29日,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改革法案》。该法案规定了全国所有中小学实行统一的国家课程。中小学开设两类课程: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包括英语、数学和科学 4 门课。基础课程包括现代外语、技术、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和体育7门课,共10门课。此外,法案还把宗教教育列为必修课。国家课程的实施,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课程中传统的中央、地方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取消了英国教师的课程自主权,还改变了英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课程体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程的选择主要受统一的国家课程制约,克服了英国课程过于专门化的弊端。
国家课程的实施工作并不顺利,首先是因为国家课程各学科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纲要发生了问题,一些学科要求过高、内容过多过难或过于复杂,还有些学科缺乏严密性和规范性。因此,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特别是在小学阶段,问题较为突出。与此同时,精神的、道德的教育,还有在英国被视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宗教教育,也普遍遭到了忽视。
1994年9月,英国政府实施了新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
(1)强调基础知识教育。
(2)裁减国家课程内容,增加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课程。
(3)简化评价的范围和方法。
(4)建立统一的课程管理和协调机构。
(5)设立增值指标,科学评判学校的表现。
(6)改进关键段(14—16岁学习段)的评价。
2000年6月,英国中小学开始实施了新的国家课程。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
(1)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2)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辩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3)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成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同作战的能力。
(4)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
从英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英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
(1)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发展。
(2)加强社会公民的培养。
(3)以基础学力为核心改善教育质量。
(4)注意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统一和灵活性的结合。
(5)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