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在一线城市又漂了一年的年轻人们,在抢购节后返程车票的时候不免都有些犹豫:新的一年,真的还要再回来吗?
8年前,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逃离北上广续篇:做沙丁鱼,还是做咸鱼》中曾生动的形容了漂泊年轻人状态:在北上广,会被挤得像沙丁鱼;选择在老家将可能迷失于小城市的平庸与固化,变成一条咸鱼。
还有不少人在逃离北上广之后,因忍受不了小城市的规则与束缚,又重新选择了回到北上广。
这指向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残酷现状:对于无数“北漂”“沪漂”来说,北上广抑或是小城市,都在一定程度上拒绝了这批经济上以及心灵上,均处于无根状态的人。这些年轻人左右为难的旅程背后,是几乎一代普通青年艰难安放的前途与希望。
8年过去了,中国二线城市的崛起带来了转机。
现在的“逃离北上广”也不再意味着回到老家参加教师资格证、公务员考试然后稳定且无味地度过一生,众多二线城市的互联网行业的崛起又给他们提供了更多安放希望、落地生根的可能性。
part.1
2018年,二线城市“下血本”招人
“就业补助“、“租房补贴”、“落户优惠”…… 2018年,以杭州、武汉、西安和成都为代表的城市新贵们急不可耐地出台了众多人才福利新政。
武汉2017年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大学毕业生可以在武汉“八折买房”;而西安更是在人才补贴政策下实现了人口的暴增,2018年年底落户人口达到75万,数量是2017年的三倍。
在这场激烈的抢人大战中,以杭州、武汉、西安和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对传统意义上的“超一线”城市带来了巨大冲击。
数据显示,在2018年从一线城市流失的人才中,只有28.06%流向了其他一线城市,剩下的71.94%都流向了二三线城市,大批人才开始从部分新一线城市的发展中看到机会,并且也希望尝试在压力更小、生活质量更高的城市生存。
这其中尤以长三角的人才流动最值得被讨论,杭州,不但成为了净流入量最大的城市,更是成为了上海和北京人才流入的首选。
另外有一个现象比较有趣,据拉勾网与网易创新中心发布的《2018杭州互联网职场报告》显示,流入杭州的一线城市人才中来自北京与上海的最多,在所有“新杭漂”中占了接近40%。并且杭州也是从上海流出的人才最喜欢的城市。
其实上海向杭州供给人才,从几十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开始了。
曾经在上海每到周末就会出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群体,他们大多中年,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上衣口袋里插着钢笔,手提公文包,来到周边的郊区或者乡镇企业与工厂中为其解决技术难题并且培养骨干人才,其中就包括杭州。然而周一他们又会回到上海,继续在大专院校、研究所、国有企业上班。
这就是当时的上海所独有的“星期日工程师”。
正是因为这批“星期日工程师”的存在,浙江和江苏地区的私营经济也得以快速崛起。
▲杭州站(老城站火车站)
但如今却发生了变化,由上海流出的“星期日工程师”变成了工作日在杭州、周末在上海的生活常态。
每周五下午6点,阿里巴巴杭州西溪园区的门口几十辆大巴车一字排开,几千名工程师通过这些大巴车回到在上海的家。
这些工程师大多从事的是云计算、AI研究、自动驾驶等领域,这也恰恰是上海在过去10年发展中所落下的一课。商业上的极致繁荣,盖过了上海在技术创新上的野心。杭州与上海两座城市之间的技术发动机角色,就这样悄然发生了互变。
part.2
“后花园”的逆袭,旅游天堂到科技中心
杭州的“变脸”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一直以来,中国有三座比较著名的宜居城市,除了生活节奏较为缓慢的成都,就是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和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