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一考生在微博私信王亞。受訪者供圖
王亞1月16日在朋友圈向考生致歉。微信截圖
日前,株洲市教育局工作人員王亞創作的散文《清明》出現在蘇州市高二年級語文統考的試卷上。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原作者在做這道滿分20分的閱讀理解題時,隻得了6分。雖然如此,曾經從事過語文教學的王亞認為,題目符合語文教學,自己做不對題目是因為沒有掌握答題技巧。
王亞還專門在朋友圈用“調侃方式”發了條“致歉信”,“一切‘禍害’都非我的本意,向蘇州全體高二學子致歉”。
針對此事,有教育專家認為,出題者曲解作者原意的現象普遍,違背基本常理。也有專家認為,試題標准答案,經集體討論研究給出,作家作品是獨立文本,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視角。
被標准答案難倒 考生求助原作者答題
就在剛剛結束的蘇州市高二年級語文統考中,一道現代文閱讀理解題目難倒了不少考生。當地教育部門給出的“標准答案”,被指答案太難,完全想不到。
被蘇州市教育局一工作人員証實了的試卷顯示,這道現代文閱讀理解題,使用了一篇題為《清明》的文章,體裁類型為散文,作者顯示“王亞”,文章摘錄於其2016年出版的散文集《聲色記——最美漢字的情意與溫度》。
考試結束后,有考生在微博上找到了原文作者王亞,並請她做答。第二天,王亞在株洲市二中校長的建議下,跟該校學生一起做了這道題目,“沒想到標准答案出來后,20分的題目,我就拿了6分”。
此事在網絡上引發討論。有網友表示“不解”並吐槽道,“真不知道是出題老師不懂閱讀理解,還是閱讀理解不懂出題老師”,更有人直言不諱指出,“像這種主觀題,就不應該有什麼強硬的標准答案”。
原作者僅得6分:答題技巧沒有掌握好
20日,新京報記者聯系上該文作者王亞。她稱,自己是株洲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員,此前也是名語文老師。從出題者角度來說,閱讀理解主要是考查學生的語感、語文思維和語文素養,而並不拘泥於哪一篇文章。她認為,對於這篇文章來說,最終的標准答案不是出題老師過度的解讀、曲解了她的意思。
對於自己最終隻能拿6分的情況,她表示,主要還是在答題技巧上沒有掌握好。
株洲市二中語文教研組組長嚴朝暉老師表示,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主要是側重學生的思維訓練和文本解讀,而按照這樣的要求,文章作者本人拿不到高分也很正常。
“一切‘禍害’都非我的本意,向蘇州全體高二學子致歉”。王亞最近在自己的朋友圈裡,發布了這樣一條消息,引發好友的點贊和熱評。“現在微博粉絲一下增加了200多,幾乎都是蘇州的學生。”王亞稱。
■ 對話
《清明》作者王亞
“站在語文教學立場上命題,無可厚非”
“參考答案符合語文教學 更周全”
新京報:怎麼看自己的文章被選做閱讀題?
王亞:其實這種事很正常,也沒有說很激動什麼的。其他人的文章被選做閱讀題,都是很常見的事,身邊也有朋友寫的文章被選入試卷。
新京報:除了《清明》,還有其他作品被選做閱讀題嗎?
王亞:也有,但只是個別學校、小范圍那種,比如像平時模式訓練的試卷、課堂閱讀賞析之類的。
新京報:20分的閱讀理解題,你隻得了6分?
王亞:講實話,當時我沒有想去做這個題的。是第二天,我們株洲市二中的校長在網上看到了這份試卷,他很感興趣,想讓我試著做一下,同時,也讓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做一下,想讓語文教研組做一個教研活動,探討一下,作家本人和老師的題目,以及學生的答題,三方面一致或者不一致的問題,進而研究出背后存在的教學和答題問題,算是一個教學實驗,探究背后的原因所在。
新京報:答案解析與你文章立意區別大嗎?
王亞:我做完題目后,才看到答案解析。學校給出的參考答案,其實是很周全的,也是符合語文教學的。因為語文的閱讀教學,就是訓練學生的語感、語文思維和語文素養等等。學校在出一套語文閱讀題的時候,需要涉及語文素養的某一方面,在做大的時候也要考慮到,所以他們出題和答題,都會比我想得要更周到,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新京報:你文章原本想表達的是什麼?
王亞:就是關於對祖父的懷念,生活中,祖父的性格、性情以及他面對苦難的堅韌,和他對我的影響。
“對這種現象 應該多些理解和支持”
新京報:知道得分后,為何想在朋友圈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