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记者 黄嘉祥 发自深圳
2018年,面对养猪业下行周期以及持续的环保重压,中国养猪业经历了非常严峻的考验。
而在我国“南猪北养”和“北猪南运”的行业格局下,尤其是受禁止异地跨省调运政策的影响,国内生猪价格呈现“南涨北跌”两极分化,进而直接影响到南北地区农牧企业的发展态势,也给不少上市公司的业绩蒙上了一层阴影。
近日,温氏股份(300498.SZ)、牧原股份(002714,股吧)(002714.SZ)等农牧企业陆续发布了2018年业绩预告。受上半年行业周期性低迷等因素的影响,包括温氏股份在内多家农牧企业的业绩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各种压力叠加之下,自救,成为了农牧企业在2018年的关键词。或是转投国资,或是牵手民资,在为资金链松绑的同时,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归属亦随之发生变更。
在猪周期提前启动成为大概率事件的背景下,农牧企业下一步何为?各种应对策略和规划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挑战和资本逻辑?
业绩滑铁卢
作为中国最大的养猪公司,温氏股份近来备受市场关注。自1月7日发布业绩预告以来,温氏股份已经连续接待了四批券商和机构投资者的调研,相继发布了4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根据温氏股份2018年业绩预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50亿–4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7.79%–41.49%。
对于业绩下降的原因,温氏股份表示,受上半年行业周期性低迷等因素的影响,全年商品肉猪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4.42%,商品肉猪盈利水平同比下降。
时代周报记者联系温氏股份采访,被告知“公司领导最近很忙,无法回复采访,一切以公告为主”。
温氏股份的生猪养殖成本进一步增加。温氏股份在最近公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公司2018年商品肉猪完全成本略有上升。主要原因是自2018年8月份以来,公司精力集中在防疫工作上,生产成绩略有下降,如料肉比升高等;公司防疫费用有所增加,一级消毒站的建设、消毒药物的采购及消毒站人员工资等投入;饲料成本小幅上升的影响。
温氏股份的遭遇并非孤例。同为养猪龙头的牧原股份也难逃业绩下滑的命运。
1月7日,牧原股份发布2018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此前预计2018年度公司的净利润为7亿–10亿元,修正后,公司预计净利润5亿–5.50亿元,同比下降76.75%–78.86%,养殖业行业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19.63%。
对于业绩修正的原因,牧原股份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自2018年8月份以来,活猪(包括商品猪、种猪、仔猪)跨省调运受到较大影响,产区与销区之间的差价异常地扩大。牧原股份的养猪产能分布,主要以长江以北的粮食主产区为主,也是生猪主产区。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2018年10–12月公司的生猪销售平均价格低于原先预计的水平,导致2018年度净利润低于公司先前预计的区间下限。
“增加的成本主要用于人员、物料、运输车辆的清洗消毒。”牧原股份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养殖环节对土地和粮食要素依赖性高,所以在粮食主产区布局的大方向不会变。
与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相比,雏鹰农牧(002477.SZ)业绩下滑更为严重。
早在2018年10月25日,雏鹰农牧发布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18年1–12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00亿至-15.00亿元,同比变动-3861.99%至-3419.41%,养殖业行业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23.20%。
上述三家农牧企业在业绩上的下滑,只是农牧行业的一个缩影。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大北农(002385.SZ)、天邦股份(002124.SZ)、正邦科技(002157.SZ)、唐人神(002567.SZ)等农牧企业发布的业绩预告发现,上述公司预计2018年净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下滑幅度在0–80.98%区间,而业绩下滑原因皆与生猪销售价格下降等原因有关。
南北分化升级
在天风证券农林牧渔行业分析师刘哲铭看来,在当前阶段,对农牧企业的影响更多是由于禁止跨省调运生猪而引发。
综观中国生猪市场格局,生猪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地区,长江以南多为生猪输入地,也就是“南猪北养”和“北猪南运”。据农业部门统计,国内单周生猪跨省调运量在200万头以上,全年生猪跨省调运在1.2亿头左右,占总产能的20%左右。
然而,随着2018年8月以来生猪调运政策的改变,国内生猪价格亦受之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化,并对南北农牧企业带来两种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