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见证 | 李志民:义务教育阶段不要过分强调拔尖人才

2019-01-21 20:39 来源:互联网综合 编辑:WBYUN

.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访谈

我们有幸邀请到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原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协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科技论文主编李志民。  

见证 | 李志民:义务教育阶段不要过分强调拔尖人才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原主任李志民做客中国网演播室

主持人:您作为清华大学的学生,在澳大利亚留学过并获得博士学位。您觉得在经历过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后,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李志民:我本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当时运气比较好,以比较优秀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上了清华大学以后先念了本科然后紧接着念了研究生。在研究生毕业以后留校任教,之后单位公派去了澳大利亚留学。这一路看来,我整个成长的过程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其实当时我们国家是比较落后,到了西方留学,发现好像处处都比我们国家先进,这种差距感给自己的冲击很大。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在悉尼大学求学的时候,有一天遇见悉尼大学校园大街上运建筑材料,运砖头,连砖头都是用塑料布包好的,这是一种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观念的重要体现。也许我们今天可能还做不到这样,那种来自发达国家的自信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主持人:在这40年间我国教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李志民:这40年间我国的教育,特别是我所从事的这个领域:高等教育以及高等学校的科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从规模上,在我考取大学的时候,全国招生数量仅仅达到20多万,到今天全国高考的学生招收规模达到700多万。也正是这样的高等人才招收规模支撑了我们国家40年的高度的经济增长,正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们艰苦卓越的工作坚持,培养了支撑我们国家与社会向前发展的优秀人才。不仅仅是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使得我们高等教育的水平在不断提高。

主持人:您长期从事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也最早提出了我国要发展互联网概念的这样的一些措施,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李志民: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广泛讨论高等学校要不要搞科研,高等学校搞科研是不是不务止业。这些问题到了今天可能会被当成笑话来讲,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高等学校只是作为人才培养的单位存在,国家给予的任务也只是完善教育工作培养人才。以国家财政的角度来说,高等教育系统在1982年才有了科研经费的户头。改革开放后,教育界讨论明确了高等学校既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教研的中心。经过40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科研力量现在是国家的一把利刃尖兵。从国家的科研成果来看也是效果卓著,以知识论文为例,全国论文总量的70%都产生自高校。而且在国际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有80%的论文总量来自高校。由此可见,高等学校不仅仅有写论文的特长,而且也承载着高等教育知识成果的展现与应用。

从专利角度方面讲,高等学校所申请的专利总量每年呈两位数的增长趋势。我国自1956年设立自然科学奖以来,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预计参与完成的项目量占自然科学奖的二分之一,发明奖占三分之一,科技进步占四分之一。但是如果从1982年或者改革开放后开始计算,特别是到2000年以后我们高等学校所参与完成的国家三大奖的比例都超过50%,特别是最近五年都超过70%。从原来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到现在都超过70%,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见证 | 李志民:义务教育阶段不要过分强调拔尖人才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原主任李志民做客中国网演播室

主持人:所以高校做科研有着重要的意义吗?

李志民:当然,因为高等学校不仅仅是考验课程掌握能力,而且我们培养高水平的教育性人才,很大程度上是要靠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当今社会,高等学校的科研科技成果的转化首先是转化到课堂,也就是说教授、老师有了新的研究成果能够及时的转到课堂以及高水平教育的课本当中,使学生学习并应用到社会上去,这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部分。

主持人:近年来我们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舆论是比较大的,目前创新培养人才的难点在哪里?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