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棍棒教育”,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很多句俗语——“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大多数人都会相视一笑,儿时挨打的回忆、为人父母后痛下打手的回忆通通涌上心头,五味杂陈。
在中华文化的教育历史中,“棍棒教育”似乎是家长的特权。民间耳熟能详的明传奇《绣襦记》有郑元和被其父活活打死一节;小说《红楼梦》里贾政打宝玉的情节更是鸡飞狗跳,宝玉虽然没有伤了性命,但也养了一个多月。
在“虎妈狼爸”被炒得火热那段时间,蔡美儿(Amy Chua)在她那本《虎妈战歌》中,毫不避嫌地对以鼓励、随意、快乐为中心的西方教育大加批判;相反,她认为应该像传统中式家长那样提着棍棒,严苛地对待两个女儿。
当时,还有报道写过一位“狼爸”的故事。他让孩子们从小背《三字经》、《弟子规》,背不上来就要挨揍。他认为,这不是无情,而是大爱。在他的概念中,“打是一种威严、一种法度、一种文化”。就这样,他的三个孩子都被“打”进了北大。在“狼爸”的“狼窝”里,棍棒最终产生了教育效益——至少“制造”了中国首例“一门三北大”的现象。
然而,如今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家长奉行温和的亲子陪伴。那么,教育孩子,到底还可以打吗?
终于心安理得了
“深圳那个视频里的父母肯定属于家暴了,但我觉得,教育小孩时,有时候打是必要的一种手段。”白领黄丽(化名)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话一下子拉开了当天公司午休时大家的话匣子,“没想到,很多跟我差不多年纪的同事,甚至连平时看上去挺温柔的女同事,都赞同打孩子,也确实打过。”
1982年出生的黄丽目前有个读两年级的儿子。虽然自己从小没有被父母打过,但在她的记忆里,小时候哥哥被打过挺多次的,“对于本身就很乖的小朋友来说,好好沟通或者严厉地批评几次就行了。但对于那些说不听的,你不打一下他不长记性。”
在黄丽看来,“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些俗话能流传到今天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要有效果,就不能一直打,而且太小的孩子打了也没用。”
黄丽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到目前为止她只在儿子三四岁的时候打过他一次,“当时刚生完病,吵着闹着不肯上学。第一第二天,我和他爸都心软了,就让他回家了。但第三天,送他到教室门口,又开始大哭大闹,讲什么都不听。”
当时,黄丽就严重警告儿子,“你这样,回家可以。但回家后就要挨揍,打屁股是少不了的”。不知“打”为何物的儿子竟直接回答,“打就打”。就这样,回到家后,由爸爸负责打,黄丽和婆婆还在一边“助威”。
“其实一开始打得也不是很重,没想到打完之后。跟他讲道理,他还不服气,嘴里一直嘀嘀咕咕。结果又挨了他爸一顿揍。”黄丽说,第二顿打得还是挺重的,直接屁股上留下了手印,“但效果挺好,孩子也知道他无理取闹不去上学就会‘疼’。在那之后就再也没犯过类似错误。”
但让黄丽哭笑不得的是,现在有时候儿子生病仍坚持去上课,“我和他爸让他不要去在家养病时,他就会‘翻旧账’说当初他不去上课我们揍他,现在他要去,我们却不让。”
同事的讨论非常激烈地持续了一个午休时间,黄丽又在家长群里做了一次相关的小调查。让她有些意外的是,群里回答的家长中,差不多都打过孩子,只有一两个回答没打过。
“有几家小孩还都是成绩特别好的,而挨揍的大多数是男生。”黄丽说,“但家长们对于‘打孩子’其实内心也是十分纠结的。有个妈妈就说,‘原来大家都打过啊,我终于心安理得了’。”
就在深圳家暴视频流出的同时,天津也出了“男子地铁站内殴打小孩,被众人包围报警”的新闻。据目击者称,现场有人问孩子“这是不是你爸爸”,打人男子直回话:“小孩不听话就得打!”
上海市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华东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问题》编务主任田相夏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管教是父母对儿童道德、情感和身体发展的教导,能够帮助儿童成年之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包括教给儿童什么是可接受的或不可接受的以及使儿童意识到其所处家庭和社会能够接受的价值观和行为。管教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如奖赏或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