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15·教育人类学】陈学金丨论教育人类学的三种研究取向及在不同国家的特点
2017-12-21 20:44 来源:人类学乾坤 金 /德国 /英国
原标题:【2017215·教育人类学】陈学金丨论教育人类学的三种研究取向及在不同国家的特点
教育
来源丨百度图片
【作者简介】陈学金,男,北京通州人。博士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2013-201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少数族群教育,教育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等。
【摘要】教育人类学有三种研究取向:一是从思辨的、形而上的角度阐释人与教育的问题,具有强烈的哲学思辨色彩;二是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具有较强的自然科学性质;三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教育,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教育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与各国“人类学”的传统有关,还与各国“民族-国家”的构建紧密相连。可以说,“教育人类学”的内涵是一个多线的、动态的历史构建过程。不同国家的教育人类学形成了不同的传统与特色。
【关键词】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内涵;研究取向;民族-国家构建
【来源】民族教育研究,2014,25(01):5-10.
中国的教育人类学学科经过近30 年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步从单纯地译介、模仿、验证、应用西方教育人类学理论阶段转入“专业化”、“学术化”的发展阶段,学科制度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研究梯队培养、学会组织建立、专业出版物出版等)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但是由于“人类学”这一术语的多义性,导致人们对“教育人类学”还存有某些误解或偏差。本文首先根据人类学的内涵辨析教育人类学的三种研究取向,然后扼要指出教育人类学在不同国家的研究特点。
一、“人类学”的内涵
从词源上考证,“Anthropology”一词由anthropos (人或与人有关的)以及logia (学问或研究)组成,意思是“与人有关的研究”或研究人的学问。根据英国人类学史专家艾尔弗雷德·哈登(Alfred C. Haddon,1855—1940)的考证,“人类学”一词的拉丁文(anthropologium)最早出现在马格纳斯·亨德特(Magmus Hundt,1449 - 1519)于1501 年发表的《人类是万物之灵》一书中。此书对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进行了概括性的研究。[1]
德国著名哲学家马克斯·舍勒在其1928 年所著的《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一书的开篇讲到“人类学”分为三类: 一是具有犹太- 基督教传统的神学人类学;二是希腊- 古典文化范围内的哲学人类学;三是自然科学和发生心理学思想范畴内的自然科学的人类学。[2]事实上,在拉丁语系国家中,“人类学”一开始就沿着两个方向展开研究一个方向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体质人类学,另一个方向是基于哲学或神学思维的关于一般的人的理论的研究。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加强了对非西方国家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才产生了民族学(相当于文化人类学)。[3](p634)
因此,当前“人类学”这一术语主要可以包括三种含义(如表1 所示): 一是主要以哲学思辨为方法对人和人类社会进行阐释的哲学人类学研究。这种取向的研究历史最为悠久。二是针对人类自然特性的体质方面的研究。这一取向目前主要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这种研究被称为体质(或生物)人类学研究。这一取向的研究主要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三是试图对人类的文化和社会进行全面、客观认识的社会- 文化取向的人类学研究。这一取向的研究注重在田野调查和撰写民族志的基础上阐释现实或构建理论。这种划分主要是根据研究内容及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的,但这三种取向并不是完全绝对的,三者之间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可以相互借鉴、移植,研究结果也可以相互印证。
表1人类学研究的三种取向及
主要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