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西方育儿观对非独生子女的相处之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
常说东西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在教育孩子方面尤其会针锋相对,相持不下。顺六妈妈目前定居法国,育有顺顺和六六两孩,她将为我们带来一系列法国教育见闻故事。在这篇文章中,顺六妈妈特别整理了她和法国先生在教育两个孩子时的不同之处。文章获作者授权发布,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们家的户主和副户主都是很固执、很坚持的两头人,所以在抚养孩子的问题上,因为观念和意识的不同而产生的挑战还是很多的。
我不得不承认,东方和西方的不同存在的无孔不入;没有孩子的时候,可以求同存异的适当让步,而不影响彼此的工作和共同的生活;但有孩子了,而且还是俩的情况下,分歧就不容易被忽略,其中一个时段,矛盾貌似无处不在!
养育孩子的理念,往大出着眼,在欧洲(泛指在爱尔兰和法国我所看到的的,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没什么长兄如父、长嫂入母这一说,没成家之前孩子多的情况下兄弟姐妹在父母家基本就完成了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大自然规律的雏形训练。
往小处再看,手足之间的称呼是一样的,没什么姐姐妹妹哥哥弟弟的区分,都叫名字,所以人生来平等的理念也根深蒂固。
我们家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我是东方的价值观的代表。
顺六妈生长在一个两个女孩传统而普通的中国家庭,因为从小在自己姐姐的照顾下幸福成长,所以对于老大和老二相处的模式在当妈妈之前就有了一定的期待。
连爸作为一家之主,西方价值观显而易见,连爸从小生长在一个两个男孩子的家庭,因为从小和自己哥哥的相处模式是水火不容、龙争虎斗,所以连爸对于老大和老二的相处模式也有一定期许。
这一路走来,我们两个完全在不同氛围下成长起来的非独生子女,在繁衍出后代之后发生了无数PK。
列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
东方的我:先人后己
西方的他:先己后人
问任何一个中国人,对于“先人后己”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哪怕这个人不是自己的家人,更何况是家人呢?
我跟六六灌输的理念是:你是姐姐,理应让着弟弟,遇到大事小情,能照顾弟弟的一定照顾弟弟。
举例说明:摆桌子的时候,把弟弟的那份带出来;拿好吃的时候记得把弟弟那份拿出来;自己的玩具,只要是弟弟张嘴要的,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要求就尽量满足;如果遇到只剩一个东西的情况下,也是紧着弟弟。
我给顺顺的说明是:你是弟弟,男孩子,将来是要保护姐姐的,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做完之后帮着姐姐完成她的。
自己的玩具,和姐姐分享(其实更准确的是:没什么你的我的,一起玩呗!);如果只剩下一个东西的情况下,尽量让给姐姐;姐姐给的帮助要感谢,只要有机会就要做些事情感谢姐姐的帮助。
我至今清楚的记得,当年少不更事的我问姐姐张嘴要一对漂亮的耳环,那可是当时还不是姐夫的男朋友花大价钱给姐买的纪念日礼物;我不知当时自己怎么想的,厚着脸皮愣是张嘴要了,姐姐愣是给了!
后来时隔很多年,自己也有些人生阅历了,回想起来当年的自己,惭愧不已;我问姐姐:我要你就给呀?你就别给我呀!!姐姐说:我自己的妹妹问我要什么我都给!
刚到法国时,周围所有人对于六六的“先人后己”都不太同意,连爸对我灌输的理念也心存保留,所以刚开始时连爸会在六六没拿自己的东西先帮着弟弟拿东西的时候加一句“先管好自己的那一份”,也会在顺弟拿着六六玩具的时候加以制止。
在他的脑海中,即使是姐俩也是得先管好自己的那份。
他是延续他和他哥哥的相处模式,也就是公婆灌输给他们的模式:虽说哥俩差个三岁,但是没什么谁得照顾谁一说,家里的劳动分工明确,并没有更多的交集,每个人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先完成的那个就可以放松,不需要去帮助那个没有完成的。
遇到东西只剩下一个的情况,公婆更是一分两半,一人半份;玩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经过当事人的允许谁也不动别人的玩具,正常情况下是老大有什么老二就有什么,自己玩自己的那份儿,所以应该不会出现因为玩具而抢夺的情况;但即使是这样也没耽误哥俩时不时的开火,我和姐姐的桥段在他的童年从来没有出现过。
东方的我:孔融让梨
西方的他:孔融他妈在洗梨的时候就应该把大小检查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