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书成人”就是通过学习文化,使学生成为“具有文化装备的人”。思考学生通过读书学习成为“具有文化装备的人”的问题,便会涉及需要装备何种文化和具有相应文化装备的人是什么样的问题。读圣贤之书装备圣贤文化成仁义之人,读文艺之书装备审美文化成审美之人,读专业之书装备专业文化成精尖之人,这是学校教育的美好期待。为达此目的,一是要遵循知行一致原则,克服言行不一的读书观念问题;二是秉持人文修养原则,克服功利主义的读书心态问题;三是要坚持博约并行的原则,克服“博”而不“约”或“约”而不“博”的读书取向问题。因此,教育之法在于,圣贤经典宜诵读与践行相结合,文艺经典宜浸润与欣赏相结合,而专业之书宜深思与博识相结合。
[关键词] 文化;读书;成人;仁义之人;审美之人;精尖之人
童年时期最深刻的记忆是,我和一群小伙伴背着书包,沿着乡间小道,蹦蹦跳跳地去上学的情形。在路边田地里干活的人有时会故意问我们:“你们干啥去啊?”我和小伙伴们会提高嗓门异口同声地拉长声调说:“去—读—书!”。另一个童年的记忆是,我要是平时做了什么“坏事”,让母亲觉得不妥时,母亲会严厉地责备:“你还读书呢,真是白读了,读的恐怕是老wa(指老鹰)书。”母亲的意思就是,既然上学读书了,就应该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所谓的知书达理。那么,读书何以才算不白读呢?在母亲的心中,恐怕是读书后变成名副其实的人才算是没白读吧。这有点读书会让人变成真正的人的意思。朱晓宏教授在其《重新理解教书育人》一文中引用了这样一段话:“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1]原来,“读书”真的是为了“成人”!
“读书成人”的内涵追问
“读书”是为了“成人”,但身处读书时期的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了吗?我曾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问过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得到了不同的答案。研究生回答“希望找工作时比本科生更有竞争力”;本科生回答“还没有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上高一的侄儿回答“当然是为了考大学”;上初三的侄女回答:“上学真无聊,但读书挺有趣。要是上学就是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就好了”;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无邪地仰起小脑袋、声音清脆地说道:“长本领啊!读书会变得更聪明、更可爱啊!你会更喜欢我啊!”
那么,到底何谓“读书成人”呢?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是文化的载体,读书的意思就是学文化。文化即人化,人化的过程即成人的过程。由此可见,“读书成人”就是通过读书学文化从而达到“成人”的目的,即“文化成人”。“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2]人之所以需要文化,归根结底是由人的本质和人生的本质决定的。人从家庭“走入学校,迈向社会诸个阶段的文化培养,最后形成一个具有文化装备的人。”[3]一言以蔽之,“读书成人”就是“文化成人”,“文化成人”就是成为“具有文化装备的人”。
“读书成人”的价值悖论
从美好的愿望和教育的目的来说,我们希望读书成人总能如愿以偿,诸如我们期待:读圣贤之书装备圣贤文化成仁义之人,读文艺之书装备审美文化成审美之人,读专业之书装备专业文化成精尖之人。这是我们的美好期待,但事实上并非人人都能如愿以偿。
1.读圣贤之书,成仁义之人?
读儒家文化经典,以期成为君子儒;读道家文化经典,以期“修道成仙”,成为超越洒脱之人(其实“仙”是站在山顶高瞻远瞩之人,是不被浮云遮望眼之人);读佛家文化经典,以期“立地成佛”,成为超凡脱俗之人。要想成为上述理想中的人,就需要阅读圣贤之书,如《论语》《中庸》《道德经》等。
圣贤之书中蕴含人生修养所需要把握的常规常则,诸如什么是善和恶,什么是美和丑,什么是好和坏,什么是高尚和卑鄙等。然而,把圣贤经典中的这些人生常规常则烂熟于心,就能够成为一个善人、好人、高尚的人了吗?这其实与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知识’是可能的吗”的问题如出一辙。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满口的仁义道德,却装着满脑子整人的坏主意,干着整人的坏事情。也就是说,一个人通过读圣贤经典,掌握了仁义知识,并非一定会成为仁义之人。要成为仁义之人,尚需按照仁义原则采取仁义之行,即缘心更缘行!
2.读文艺之书,成审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