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戊戌年岁尾,俯仰之间,华年远去,静言思之:春荣秋盛,夏肥冬藏;读书的记忆更是美好而又丰满。
回首2018年,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在30多期的“教师书房”里呈献了百余本照亮教师生活的好书。这些精彩纷呈的精品之作,不但以丰富的教育智慧引领教师精神成长,还拓展了教师的阅读领域,为教师专业阅读提供了指南。
关键词
首席·细节·立场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养者。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故而,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根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书中说:“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建立理想的家庭,建立父母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理想关系的时代已经到来了。我坚定地相信,家庭——这是海浪中美丽的神话般的浪花,如果没有这种人类的美的神秘力量,学校的作用将会永远停留在初级教育的水平上。”
在《探索与创新》(12月10日10版)一书中,郑建业为我们全面解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精髓。其中,“爱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终生笃行的信条,但他还主张: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骄纵的、专横的、贩卖式的爱,而是明智的、睿智的爱。
而对师爱,从教70年始终奉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信条的顾明远先生有着独特的认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这种爱是体现了对人类的爱、对民族的爱、对未来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无私的爱。”(《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11月26日10版)
家庭教育思想,可以通过宏大、严谨、深刻的理论来架构,也可以从生活细节中提炼。在《家庭教育:为孩子的成长打好底色》(11月19日10版)一书中,高闰青从自己的家庭教育生活细节中提炼出四个家庭教育的判断:习惯养成是人格完善之基,认知发展是智慧开拓之路,家庭影响是生命成长的关键,亲子关系关乎孩子的精神品质。
波兰现代教育先驱雅努什·科扎克说:“整个现代的教育方式,都在渴求孩子当一个方便的孩子。它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催眠、压制,用强硬的手段毁灭孩子内心的自由和意志、坚毅的灵魂以及他渴求和企图的力量。”(《如何爱孩子》3月26日10版)
从书中我们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他多么希望家长不要用自己的某种喜好或衡量标准来判断孩子是否“聪明”啊!科扎克把“从父母的立场”转换为“从孩子的立场”,而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从根本上解决了从谁的价值立场回答“如何爱孩子”的主体性问题。
关键词
课程·课堂·语文
新课程改革,涌现出众多新概念。如果教师对新概念认知不清,势必影响改革效果。
成尚荣在《课程透视》(11月5日10版)一书中用精当的比喻解读了“课程”。“课程”即跑道。“比赛有终点,课程应有鲜明的目标;比赛要按照规定的跑道进行——课程应有计划性;比赛是一个过程,赛手的状态和感受各不相同——课程要关注过程及过程中的体验;比赛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但它离不开规定性——规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结合构造了课程完成的意义。”
作者提醒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装有该门课程的“施工图纸”“精神图腾”“远程图景”。
新课程改革离不开课堂研究。在《读懂课堂》《课堂研究》《课堂转型》(10月8日10版)三部曲中,钟启泉聚焦了课堂为何要变、如何变、变成怎样等一系列关键议题,提出了从理解课堂到研究课堂再到课堂创造的线索,从教与学开始的地方出发,系统地推动课堂世界变革性与反思性的实践。
作者反复重申了“素养本位”和“能动学习”的涵义,指出要实现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对所学的综合的应用、实践乃至新的创造,就要突破以教为本的自命真理,真正基于学习者自身学习经验积累并发展一种“主体性觉悟”,通过深度理解和对话体验,实现有机体动态的自我调适与新知生成。
新课程改革,语文学科首当其冲。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课程改革起着压舱石的作用。
语文是什么?最应简单明确,但却弄得越来越复杂了。究其原因,竟是诸多专家以“一己之见”给它强加了很多的“内涵”。我们还是归于“简”吧。
贾志敏以朴实的文字阐明自己的语文立场:“教学不需要‘出新奇’,更不需‘摆噱头’。简简单单教语文,一心一意为学生发展服务。”(《积攒生命的光》11月19日10版)语文,就是要教学生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概言之,倾听与表达,始终是语文教育的核心要素。
为什么许多大学教授格外关注中学教育?原因不言而喻:我们的中学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而大学往往是这些问题集中“发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