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安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
主持人:有一个网友留言,“孩子教育问题的确是大事,我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希望他能懂事,不要太任性,但是实际上做起来很难。”希望在座的专家开一些“药方”,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应该怎样进行调整和改进?
刚刚过去的母亲节,鲜花芬芳,莺歌燕舞,为天下辛苦勤劳的母亲献上了美丽的颂歌。
日前,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在一些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爱包办,永远以别人为标杆,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中国妈妈”像只老母鸡,孩子如同小鸡,总要靠母鸡的翅膀来保护。
我经常跟一些家长接触,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家庭里培养教育孩子的任务,基本都落在妈妈一个人身上。当然,孩子越小,妈妈照顾得自然是越多。做妈妈的责任重大,也很辛苦,受到的抱怨还多。对做妈妈的来说,这是很冤枉的。爸爸不大参与孩子的教育,这里有多种原因。首先,中国传统的家庭成员的习惯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做爸爸的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事业,确实很忙,顾不上。但也有一些妈妈是“垄断”了孩子的教育,不许爸爸参与。因为在有些家庭里,妈妈不断给孩子在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上加压,而爸爸却在暗地里给孩子减负,只会带孩子玩。因此,有的妈妈不允许爸爸“搀和”孩子的教育。正常的家庭教育,父亲是不能缺席的,应当“父母搭档育子女”,共同参与。
赵忠心:
家长要端正心态,家庭教育要以孩子为本,对孩子进行和谐的教育。
主持人:有一个网友留言,“中国爸爸难道没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吗?别用中国妈妈来当垫背的。”我也认为,老是指责“中国妈妈”不够公平,现实情况是“中国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常常缺位。
赵忠心:
赵忠心:
坦率说,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对母爱确有不同理解,我们不认为文中所说的“中国妈妈”能代表所有中国的母亲。我们坚持认为中国母亲是最有爱心、最有责任感的好妈妈。可是,我们不能否认,由于我国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格外受到呵护。不少母亲在为儿女无私奉献的同时,可能并不知道,过度的爱,对孩子成长成材并非有利。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根基,孩子的成长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经常思考,中国式家庭教育有没有误区,应该怎样进行调整和改进?父母怎样爱孩子才能帮助他们更好成长?
第一,家庭教育要坚持以孩子为本,就是说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和性别特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合法权益。家长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随心所欲。
中国现在的家庭教育与传统家庭教育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赵忠心:
第二,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促使孩子和谐发展。就是不能“单打一”,不要顾此失彼,不要搞片面性的“一半的教育”,以免使孩子畸形发展。
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