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他也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还面临着数量、质量、投入等方面的问题。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征途上,既要关注高水平大学建设,也必须关注整体发展。曾经援藏的经历,使他对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更为关注。如何“让人才往西部走”,是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扫码查看专题
中国高等教育40年的改革与发展
翻天覆地、一脉相承
陈志文: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您这一代人经历了中国巨变的发展历程。您对这40年有什么感受?
康凯:我们这一代人是改革开放的亲身经历者,中国这40年的发展成就是巨大的。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例举的数据,足以证明40年来我们取得的辉煌成就。对未来,我充满了信心、干劲十足。
我这40年的经历主要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是完全同步的,应该说起步更早一点,即1977年就恢复高考了。40年的成就举世瞩目。
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是570万人,录取人数是27万人。那时的大学生可谓百里挑一,凤毛麟角。1999年开始大扩招,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15%,2017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与过去相比,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空前提高。现在上大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了。
陈志文:如果把高等教育的这40年划分几个阶段,您怎么划分?
康凯:根据马丁特罗三个阶段理论,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划分为精英化阶段、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
40年改革开放,我国的高等教育走过了精英化阶段,马上要走完大众化阶段。
1977年到2002年为第一个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属于精英化阶段。2003年到2020年(预计)是第二个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属于大众化阶段。2020年以后将进入第三个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会超过50%,进入普及化阶段。
我认为,在此基础上,之后还要发展到75%以上进入第四阶段,即基础化阶段。“基础化阶段”的内涵是指:实现四分之三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社会发展到要以高等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作为支撑才能前进,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进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划分的“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组”。
高等教育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稳步进入了创新性的知识经济时代,没有足量的高素质人才支撑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康凯(左)、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右) 中国教育在线/摄
陈志文:在高等教育这40年的发展历程中,您印象最深的有哪些事情?
康凯:第一件事,是坚持党的领导,确立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确保了方向的正确性。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件事,是高校大扩招,加速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数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没有数量很难谈质量。当然,这也带来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不断解决。
第三件事,是提出内涵式发展,核心就是一直以来强调的提高质量。如果质量不高,高等教育的整体竞争力就上不去,对社会的支撑度也就不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件事,是高等教育这40年的一系列改革是一脉相承的。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把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把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合理配置,使生产力发展达到最高水平。改革是不断推进,逐步深化的。在高等教育领域,这些年的改革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第五件事,是高等教育向两个方向分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晰。一个是为研究性教育打基础的厚基础化方向发展的高等教育,另一个是为工作岗位和行业职业的职业化方向发展的高等教育。这些都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陈志文:实际上,这也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以后的必然。对于高等教育这40年的发展,您能否梳理十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