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
我们的教育,要传承文化,也要选择文化,还要发展创造文化。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如今,世界各国的教育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谁能把握住教育变革契机,谁就有可能真正地建设一个属于未来的教育。
王殿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没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方面的自信,教育自信便无从建立。教育自信是整个国家自信的一部分。
教育自信是一个让中国人敏感的话题。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把文化自信提到了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样的高度,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文化自信,难有教育自信;同样,没有教育自信,文化自信也很难持续。
回顾中国教育发展史,我们的教育自信究竟在哪里?如何面对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的教育传统?如何应对滚滚而来的现代化浪潮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应对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题?要真正树立教育自信,必须回答这三大命题。在全国“两会”前夕,《人民教育》记者采访了顾明远、朱永新、王殿军三位著名专家,共同梳理中国教育的优势,正视短板,希望能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提供思路。
我们到底有哪些优秀的教育传统——
自觉地去传承文化,才能是文化自信
《人民教育》:我们都知道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传承文化。那么,教育自信与文化自信是什么关系?
顾明远: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讲到文化自信,这确实非常重要。文化对一个人、一个国家来讲,都是深层次的。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文化自信也包括教育自信。我们中国教育五千多年的历史,培养了很多人才,对于中国来讲,教育强国家就强。中华民族历史没有间断过,靠的就是文化的凝聚力,其中也包括教育。正是因为教育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才使我们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发展。
朱永新:从教育的自身意义来说,教育是文化的选编,传承什么样的文化是由教育来审视、选择、传播的,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很重要的基础。
王殿军: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比较特殊的,有着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文化的优势,尤其是在继承、弘扬和创新文化方面。
《人民教育》:说到教育自信必然涉及传统,到底哪些传统是优秀的、需要传承和发扬的,哪些是需要我们去创新的?
顾明远:我们的教育传统确实是很悠久的,应该说,我们的教育传承了我们过去的优秀传统。比如,我们在1985年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够上学,这就是传承了我们“有教无类”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也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用15年的时间就普及了义务教育。另外,中国的传统是人人都关心教育,教育在老百姓心里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普及教育,不仅靠政府力量推动,也靠人民大众一起来办教育,这就是我们教育传统的力量。自信跟自觉是连在一起的,有了自觉才能有自信,就像一个人,要明白自己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这对自己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我们教育也是这样的,教育自信要建立在教育自觉基础上。所以,要了解我们传统教育里优秀的东西,而对于一些落后的东西,则要加以改造,如“学而优则仕”。
朱永新:中国的教育有着非常好的传统。有些传统,我们还没有很好地重新发现它的价值。中国古代的蒙学,对儿童的重视是世界上少有的,我们自己的教育从《百家姓》《三字经》等开始,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材和教育方法。中国古代把养成教育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教育首先是做人,而不是抓成绩、抓考试。《易经》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这些,都是整个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在中国所有的教育,都离不开这些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国古代还特别强调团队精神。另外,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古代对教师的尊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是很高的。诸如此类的传统,都需要我们去重新梳理并发掘出新的价值。
王殿军: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大。但在我们的传统中曾经占优势的一些方面,我们现在做得不及世界上一些其他国家好。所以,对于这些贡献,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提炼、总结,做出今天的解读并将之落实,让这些有积极价值的优秀传统,在今天的中国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