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教育政策:中国经验与世界趋势”国际论坛在华东师大举

2019-01-18 09:50 来源:互联网综合 编辑:WBYUN

“教育政策:中国经验与世界趋势”国际论坛在华东师大举

摄影 符哲琦


“教育政策:中国经验与世界趋势”国际论坛在华东师大举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25日电 (记者 陈静)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主办的“教育政策中国经验世界趋势国际论坛暨教育政策交流研讨会日前举行。国内外400多位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教育相关专业研究生参加论坛。

  21日举行的主论坛上,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内地和香港的13位学者作主旨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童世骏教授出席论坛。主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事务部主任杨福义教授、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顾小清教授、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陈霜叶教授共同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汪荣明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他指出,在日益深刻的全球互动中,教育形态和教育政策的多样化需要更多跨国家、跨地区的交流和学习。希望能够通过论坛搭建的平台,学习世界经验,分享中国故事,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通过思想的交锋和碰撞,凝炼出精彩的观点和理念,为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教授在“人格、能力、大学教育及其危机”报告中,通过对3.4万份大学毕业生实证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学生逃课行为及其程度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显示,具有不同逃课行为表现的学生,毕业后在工作薪资、工作满意度、工作与所学专业匹配度,工作部门选择、自主创业意向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对在校期间所接受的高等教育评价也存在差异。通过分析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对高校教学质量、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Aaron Benavot教授在“提供公平和高质量教育的全球趋势:成就和挑战”报告中,通过分析全球教育扩张的整体趋势,指出历史上的教育扩张普遍源自各国教育发展的内因。二战至今,辍学率仍旧是全球性问题,特别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造成的受教育机会不公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基于教育公平的考虑,应深入讨论如何通过政策支持和教育改革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质量的全民教育。

  香港大学原副校长、荣休教授程介明在“全球性之挑战与教育政策之贫乏”报告中,提出教育政策如何帮助年轻人面对未来的问题。通过具体案例反思社会变化对当下人才类型的影响,以及大学教育与就业错位这一社会普遍问题。他指出,全球性的挑战在于是否能够了解年轻人,而教育政策的贫乏在于只关注了经济生活和生存技能,却没有帮助年轻人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因此,当前的教育政策需要关注人、关注学习本身。

  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Norbert Pachler教授在“对技术支持学习进行有用性与可持续性研究的设计原则”报告中,对计算机技术支持学习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持续变化的世界中,教学法和学习设计、Web2.0和学校文化、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之间存在张力。通过研究当代社会人们持续变化的社交行为,Pachler及其研究团队发现,线上交往关系具有交友和兴趣取向,学习者自身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人和社会环境交互的模式创造出新的学习条件。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育研究办公室主任David W.L.Hung教授在“促进学校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教育信息技术政策:一个制度变迁的模型”报告中,分享了新加坡促进学校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教育信息技术相关政策及其变迁。新加坡的教学改革经历了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政府管制到学校自主的转变。他认为学校的中层领导力——教师至关重要,他们能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白杰瑞(Gerard A. Postiglione)教授在“技术和经济变革下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政策和治理”报告中,分享了技术革新为科技企业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内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与广东省七个城市应对这一机遇和挑战的具体措施,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合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科技创新基地的愿景。围绕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争议、大湾区技术人才缺口、学生流动的障碍、资源投入不均导致的教育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