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专业自身的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自身的课程体系是否在当今具备,以什么样的媒介、以什么样的形态来呈现。
“第二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双一流’建设格局下的艺术学科”近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行,来自国内艺术院校的教育界人士共同探讨艺术院校的发展境遇与艺术学科的内涵建设等话题,“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特选取其中的部分发言。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在艺术教育发展的新命题下,要以自己的尺子衡量自己。而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丁宁认为,当下的中国高校美术教育本科没有质量标准或者没有可对应的体系来衡量,其实中学、小学都成问题,“我越来越发觉小学、中学跟大学是没有阶梯性的,小学的阶段解决什么,中学解决什么,应该是不同的阶梯。”
论坛现场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发展,要以自己的尺子衡量自己
新时期的艺术教育有了更多的新发展,许江认为未来将更加重视道技相生、道技合一的命题,艺术教育的问题始终是艺术创造自身的问题,艺术学习既要坚定地从技艺的角度切入艺术,倡导像哲人一样的劳作,又要将艺术追溯到技艺世界所蕴含的思想领域与存在根源中去,倡导像哲人一样思考。
其次,新时期的艺术教育将更加重视振兴艺术东方学的命题。他指出,艺术东方学就是坚持以中国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使命和担当先进文化引导与践行的担当为基础,构筑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和创作的东方新体系。
他在艺术教育发展的新命题下,提出要以自己的尺子衡量自己。第一把尺子是锤炼国家标准,磨砺办学底线。在国家标准指明的方向下,把专业队伍联动起来,树立艺术学教育教学,确立创作的评价标准,树立教学质量的育人标准,最后让有经验的负责任的专家参与完成学科评定工作。
第二把尺子是融炼评价体系。建立全国美术学院联盟,致力于全国美术学院学院的评价体系,逐步树立专业院校之间的专业体系,势在必行。第三把尺子是铸练学院标尺。不论是专业学院,还是大学里面的学院,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标尺。
“这三把尺子,锤炼国家标准,融炼评价体系,铸练学院标尺,这对于我们学院的发展,对于我们在如林的学科要求之下能够清晰我们的目标。大学里面的美术学院能够在其他工科要求之下挺直腰杆,塑造我们学科的尊严。”许江说到。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阶梯性教育的缺失和高精尖人才、长期目标、国际化
“我自己个人觉得中国高校美术教育本科没有质量标准或者没有可对应的体系来衡量,其实中学、小学都成问题。我越来越发觉小学、中学跟大学是没有阶梯性的,小学的阶段解决什么,中学解决什么,应该是不同的阶梯。对于解决将来高校跟中学、小学不同的区分,这应该是非常重要,影响会越来越显现出来。”丁宁这样说到。
丁宁认为,在建设“双一流”艺术学科上有三对关系需要思考。首先是国家人才需要和扩招之后培养的状态不对称。教学工作跟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尤其是高精尖人才之间的不匹配成为了严重的问题,从制定国标的角度来获得基本线,其他院校再发挥自己的特色和长处,培养人才的工作才会做得比较有序。
阶段性和长期,甚至是终极目标设定的矛盾是他第二个思考。从最初的211工程、985工程,到现在的“双一流”学科,每个阶段是根据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实力决定的,但其中地区与地区之中不平衡非常明显,每个阶段跟长期或者将来最终定位的目标结合起来。“如何去设定一个长期发展的目的,最后有一个终极目的,不是说越高越好,而是越细越好,做好切合自身的学校的类型或者等级,发挥出自己的长处,今天是思考这些问题的时机。”
本土化和国际化是丁宁第三个思考。“双一流”要变成能落到实处的建设规划就要有相对国际化的参照评定,吸收留学生数量上要与国际一流学校看齐,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的关系要恒定。
高世名(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从艺术教育在技术迭代和熵化中自我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