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淘汰化石燃料基础设施不能再拖了!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15日发布了一份最新气候变化报告:科学家展开的模拟研究显示,如果从现在开始逐步淘汰使用寿命已满的化石燃料基础设施,那么将全球平均升温幅度控制在比工业社会前高1.5℃以内的可能性为64%;但如果拖延到2030年才开始行动,即使设施退役速率加快,依然会导致实现1.5℃目标的可能性降低。
人为造成的升温,导致2015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已比19世纪中期高出约0.93℃。而《巴黎协定》的长远目标就是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但此前有声音表示对这一目标的实现缺乏信心。
鉴于此,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英国利兹大学科学家克里斯托弗·史密斯及其团队,通过分析基于不同场景的气候模型,考察如果CO2排放从2018年底开始以近线性速率逐步减少,并在40年后趋近于零的情况下,会给全球升温带来哪些影响。在这些场景中,使用化石燃料的电厂、汽车、飞机、轮船和工业基础设施都会在使用寿命到期后由零碳方案取代。
基于研究结果,团队认为,如果立即减少使用现有排放CO2的基础设施,有64%的几率能将升温控制在1.5℃以下,但拖延到2030年才开始行动,则会让这一几率低于50%。
不过科学家强调,这一研究结果的前提,是今后数十年不会出现大规模气候“临界点”的突破,比如多年冻土(持续两年或两年以上冻结不融的土层)的大规模融化。因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冻土解冻加快,而冻土解冻又会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最终危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张梦然)
(责编:刘婧婷、熊旭)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手机人民网
推荐阅读
中国航天:星舞九天“一线牵”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人类对浩渺无垠的宇宙充满好奇。随着现代航天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能力日渐增强。中国嫦娥四号在奔月旅途中,将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讲述地球近邻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的故事。 【详细】
中国人来到了太空11月上旬的珠海航展期间,首次对外公开亮相的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展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观众,他就是航天英雄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出征,去探索太空。当指挥员倒计时口令传来时,杨利伟情不自禁地举起右手,向祖国和人民敬了个庄严的军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