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辍保学”攻坚战
今年春节,孙静超(化名)回到了河北老家。这次回来,他“洋气”了不少,也不再担心寒假作业和开学,每天和同样务工回来的小伙伴吃饭、聚会、打游戏……
在这之前,孙静超一心想离开父母和学校的管束,于是去年春节一过,当时读初二的他便退学,跟着亲戚去了河北保定。
孙静超或许还没意识到,在这个阶段辍学更像是一场放逐。当他将自己放逐在教育体系之外,未来的路并不平坦。
所幸,目前像孙静超这样中途辍学的学生已大为减少。
据了解,2017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8% ,比2016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2017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4.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但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在少数地区仍存在,进一步控制辍学率、真正做到“一个也不能少”,仍是一场攻坚战。
辍学多发生在初二、初三
细究起当时为何辍学,孙静超也说不出什么具体原因,只是多次重复着“就是学不进去”“不想学”“没意思”。
孙静超说,他自小学起学习成绩就一般,上了初中后,更是听不懂老师讲课,成绩也总在下游徘徊,他还时不时打架斗殴、偷溜出学校玩,“又学不到东西,还不如不上”。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处副处长陈文涛说,2006年以后,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和“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以来,小学辍学率一直稳定控制在1%以内,除个别地区外,初中辍学率也一直稳定控制在3%以内。
但在一些贫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仍不同程度上存在“辍学相对高发”现象。
陈文涛说,近年来辍学的原因、辍学学生的年级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因贫辍学和因远辍学的学生比例逐步降低,因学习困难而辍学的学生已占到大多数。
2016年有关统计显示,流失学生中因厌学或学习困难而辍学的占60%以上,辍学学生主要集中在初二、初三年级。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分析,这些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方面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转学、换老师等导致学习环境不稳定,不利于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农村教育基本上模仿城镇的教育模式,包括教材、教学方式等,这不一定适合农村学生,“教育是基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的,农村孩子并不完全具备城市背景,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就会很困难”,而随着初中学科增多和难度加大,学习困难的情况会比小学更为明显。
辍学务工不是一条好走的路
辍学后的学生往往走上了外出务工的路。
自六年级辍学后,刘隆隆(化名)已打工8年,他在保定打过零工、在天津当过学徒,也吃过不少亏,还被人骗过不少钱。
如果能重新选择,刘隆隆说他愿意上学,“至少能少吃些苦,少走些弯路”。刘隆隆觉得,如果当时能有人拉住他、阻止他,“或许就不是现在这样子”。
我国法律规定,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送适龄少儿入学是违法行为。“但现在也有些父母对孩子辍学不反对。”某乡镇中学退休教师孙权印介绍,因为有些农村父母觉得供孩子上学就像一场赌博,“钱花了,孩子考上好大学了,就赌赢了;钱花了,考不上,把大人坑了,也把孩子坑了,房子盖不起,媳妇娶不起……他们急着改变眼前的状况,考虑不了那么长远。”
中国教育科学院副研究员史亚娟说,辍学主要发生在老少边穷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如果这些学生再辍学,贫困就会代际传递,“即使这部分农村学生能够进城务工,因为学历低,学习岗位知识或者职业技能的能力差,只能从事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收入不高,没有前途,在城市中很容易被边缘化。”
此外,史亚娟认为,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学生年龄小,还没有形成正确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入社会很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而成为问题儿童、问题少年。
控辍保学有待建立长效机制
为更好地开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指导各地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针对学生辍学原因,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落实政府及社会各方控辍保学责任,切实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确保实现到2020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