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

2019-01-15 12:03 来源:互联网综合 编辑:WBYUN

——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向与思路

  摘要: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机制和路径,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视不够、应用不深入、创新实践不强等问题。面对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在创新教学模式、服务模式以及治理模式上下功夫,重在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向大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转变,实现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转变,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变。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

雷朝滋:教育部科技司司长

  现在思考教育问题需要考虑两个大的时代背景,第一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的社会背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有非常深刻含义。“新时代”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时代,也就是说现在我国进入了强国建设的时代。落实到教育上,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抓起,建设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第二个是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它具有和农业社会以及工业社会不同的特点。在这样两个大的背景下,即我们国家进入新时代、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孩子需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做出深刻总结的。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重要议题。

  一、逐梦新时代,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大对于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它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新时代是我们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如果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要为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是不是做好准备了呢?新时代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引领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才能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引领人类未来发展方向。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面对新时代,大家不仅要在心理上准备到位,把心态调整到位,而且还要满怀自信,勇于担当。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未来中国的教育若要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中心,引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就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使命、新目标、新任务、新部署和新要求。教育部长陈宝生讲到:“从十九大开始,教育的主题变了。”教育的主题是什么呢?就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教育部党组,2017)。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核心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7日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现在讲的现代化是信息时代的现代化,不是农耕时代、也不是工业时代的现代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化就是要以信息化为前提、为支撑、为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3月13日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试点。改革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太够,特别是在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还有欠缺。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机制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系统改革与完善教学方式、办学模式,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过去我们讲符合教育规律讲的比较多,但是要符合人的发展规律讲的比较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学生评价方式。过去我们的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实现快速赶超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但是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呈现出“高均值、低方差”的现象(钱颖一,2016),这就不完全适应国家新时代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拔尖创新人才少,引领性人才很少,领袖型人才很少,这是我们的教育的一大短板。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或者说要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在这个方面可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在各个领域,中国都需要有国际领军人才或领袖人才。领军人才和领袖人才要有领袖的气质,要有领袖的才能,要有家国情怀,要有国际视野。这些如果只是从大学才开始来培养,那是来不及的,必须要从中小学开始,包括现在讲“双创教育”,仅从大学抓是不够的,必须得从小学开始。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