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台湾康师傅下架背后:传统餐饮面临生死变局

2019-01-15 10:06 来源:互联网综合 编辑:WBYUN

台湾康师傅下架背后:传统餐饮面临生死变局

  康师傅停产?原来,这是一则乌龙新闻。今年初宣布解散的台湾康师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顶新集团子公司,经营范围仅限台湾地区,主营业务是方便面生产设备的租赁和进口,而大家所熟知的“康师傅方便面”生产商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依旧存在。(关注人民创投微号:renminct)

  尽管如此,曾经在市场上颇为红火的康师傅方便面, 2016年前三季度的销售额合计为25.11亿美元。其中,容器面、高价袋面、中价袋面和干脆面及其他销售额,分别约为12.21亿、8.01亿、4.41亿和0.48亿美元,相较于2015年同期同比为-11.24%、-28.67%、50.09%和-21.99%。除了中价袋面上涨,其余产品都在下滑。在消费转型升级的大潮中,方便面等食品饮料经历着生死大考。

  消费升级是挑战,更是机会

  “消费转型升级为餐饮行业带来了新的机会。”闯先生董事长汤明磊在接受人民创投网采访时表示,餐饮的消费转型升级带来了品牌升级、渠道升级和地域升级。他认为,各行业都会有品牌老化周期,餐饮也不例外地会出现一些携带价值观、情感、生活方式的品牌,以IP、网红等为粘合,最终有一些新兴消费品牌在与大品牌的博弈中崛起;另外,原来是导购为主,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消费转型升级,渠道已升级成视频说明书、KOL等形式;再则,二三线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整体消费升级是最大的机会,居民的物质型消费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服务型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消费多元化趋势正在加快。

  智投汇创始人王宏鹏向人民创投网表示,随着消费转型升级,人们对于餐饮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温饱向吃好,健康,情趣,社交转移,餐饮从业者要抬起头来做事情,只关注菜品和餐厅内部的体验可能容易被一些跨界竞争摧毁。餐厅需要从顾客的获知、期待、进店、消费、离店全程进行体验升级,既抓好原料的选购、溯源的把握,又要从厨房到顾客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打造等方面进行升级。

  消费需求的变化呼唤“供给侧”转型

  消费和社会经济、文化及人的需求等有着密切联系。消费的转型升级真实反映了当代人们最迫切的需求,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同样意味着“供应方”的转型。随着80后、90后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最重要的消费主体,消费的综合体验、个性化选择和时尚、品质、休闲成为热点。在此情况下,一面是传统餐饮(尤其是高端餐饮)试图通过品牌多元化战略等途径转型,一面是“互联网+”下的餐饮创业将多种主题文化、消费体验综合起来。

  比如,从事餐饮业的外婆家,为了适应消费转型升级的现实,根据不同群体的口味从价位、品类的角度开发了8个子品牌,并从管理机制、经营思路、营销宣传等方面进行改进,每个子品牌的门店也进行转型升级。每个子品牌定位与主品牌又存在差异,实现多元化发展。与外婆家不同的是,作为老牌餐饮的全聚德面对消费升级的事实,采取“品牌+资本”的发展战略,借助资本的力量推动品牌发展,全聚德以“店铺的小型化、菜品的精致化、营销的网络化”作为开店的理念和模式,并计划到2020年再开8家至10家左右新的门店。

  “品牌不是一蹴而就,追逐时尚的同时更应注重深挖自身的品牌积淀,寻找品牌与顾客之间的情感连接才能讲出有温度、让人信服的故事。”王宏鹏告诉人民创投,而对于新创的品牌则需要想清楚到底世界为什么需要这个新餐厅?是提供了更放心的食材、更可口的菜肴、更舒服的环境?还是因为满足了某些情感的诉求。

  与已有一定体量的传统餐饮相比,依托互联网的创业餐饮则在迎合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上有着先天优势。或是打造一个互联网爆款品牌然后建实体店,或是以实体店为基础然后打造互联网外卖,利用互联网流量思维反向构建餐饮和供应链系统,不少创业餐饮企业善于直击消费升级中的“痛点”,以情怀、互联网技术等为筹码,搅动餐饮江湖。

  西少爷、伏牛堂等曾创造出爆款饮食产品的、用互联网思维创业的企业都先后获得资本的青睐,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现象级餐饮项目,迎合了互联网时代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饮食消费习惯。另外,智能点餐、无人餐厅等新颖的餐饮技术形式和营销技巧,也赚得年轻人的眼球。

  当前,有的餐饮企业采用智能系统和快餐厅方式,致力于打造无收银员、无服务员、无采购员、无厨师的“四无餐厅”,餐饮服务商则专注于推广,借助互联网平台以多种形式提高吸引力。“互联网平台并没有对餐饮业态带来更多的挑战,相反会推动增加餐饮行业体量,因为点餐就餐变得更容易。”汤明磊认为,大品牌拿出用户号召力、供应链和线下渠道,新品牌拿出品牌营销、社群和匠心产品,“作为消费投资人,他更看重项目的四品,品类、品控、品格、品质”。

  消费升级推动综合立体化的空间利用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