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航拍图。
红网时刻记者 李彩虹 通讯员 王斌 常德报道
从太子庙互通口下高速,绕过圆盘,一进入中联大道,一股生机勃勃、蓬勃发展的现代化气息立即扑面而来。幽雅别致的绿化、窗明几净的厂房、车水马龙的道路、统一规范的安置小区,这就是汉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汉寿高新区”),一座正在以惊人速度迅速崛起的新城。
1992年,汉寿高新区正式成立,仅有本土加工企业十余家,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沉淀,现在终于迎来了园区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2011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转变发展思路,持续加大了对园区的投入力度,以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为目标,坚持走“产城融合”之路,实现了工业发展和新城镇化建设的双赢。
汉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门。
由25.2亿到190亿,汉寿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2010年,高新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落户企业53家,其中规模企业37家,当年规模企业完成产值25.2亿元,上缴税收3200万元,占全县经济总量的45%左右;辖区内常住人口不到7000人,城镇化率33.8%。2013年,园区规划面积拓展为9.52平方公里,落户企业77家,其中规模企业51家,规模工业产值成功突破百亿大关,实现产值117.2亿元,上缴税金1.86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的80%以上;园区总人口近2万人,城镇化率47.7%。2014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60家,实现总产值158亿元,上缴税收2.44亿元,成为全省11家“飞地经济”试点园区之一。2018年截至11月底,已有规模工业企业79家,实现产值175亿元,同比增长14.9%,预计全年可实现产值190亿元,增长幅度达到15%以上。
随着高新区经济总量和园区规模的迅速增大,高新区已成为汉寿工业经济的主阵地,财源建设的主力军,更是对农转非、城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不再远赴沿海打工,该而在园区企业就近务工,大大集聚了园区人气。
2018以年来,汉寿县委、县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突出抓好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坚持积极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先后共有22个重大项目顺利开工,总投资37.2亿元。一个生机蓬勃的高新区正迈着大步走来。
汉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环境图。
由荒山到新城,园区面貌焕然一新
1992年建区之初,整个高新区还是一片荒山野岭、树木丛生。经过历任拓荒者的呕心沥血,园区各项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承载能力日渐提升。
近5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集中力量到园区、集中精力发展园区”的原则,已累计投入近15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由荒山到新城的迅速转变。
目前,园区拥有天星路、配套园1#、2#道路、麒麟路三期、金凤路等园区主干道,拉开了园区整体框架,将新老区域有机融合。自来水厂、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10KV变电站、垃圾中转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水电气管线的及时跟进,大大增强了园区凝聚力。
明年,县政府又计划投入投入近4亿元启动了高新区学校、医院等三产配套项目的建设,随着该项目的全部建成,高新区必将成为广大中小投资者实现创业梦想的理想天堂。
汉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干净宽敞的道路。
2018年8月29日,是智能农业机械产业园项目顺利开工的日子,该项目是继去年企业在高新区投资秸秆及农业废弃物生化处理制肥机暨年产100万吨新型生物复合肥料生产基地项目后,再次在高新区投资建设的又一重大项目。
项目总投资1.1亿元,总用地面积110亩,主要生产农村电商一体机、智能杂交水稻制种授粉机和智能灭虫机等农业机械以及产品交易展示中心。该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完成年产值10亿元,上缴税收30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