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大江东|狂揽!国家12个临床医学大奖,上海抱回10个

2019-01-15 00:25 来源:互联网综合 编辑:WBYUN

大江东

图片1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开奖,全国的科学家都盯着呢!

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今天上午在北京举行,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名花有主,共278个项目、7名科技专家获奖。大江东工作室满怀敬意地扫视这285个获奖项目与获奖人,先瞧见两个亮点:

一是,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永坦院士和钱七虎院士都来自江苏,一个是南京人,另一个是昆山人。江苏人真该大大地自豪,像东姐身处长三角,也颇觉与有荣焉。

二是,长三角的龙头上海这回在临床医学拿奖拿到手软啦——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内、外科组共有12个项目获奖,其中,上海牵头完成6项、合作完成4项,把12个获奖项目一口气拿走了10项!就这,还没算上地处沪上的第二军医大学获奖的专用项目和中药研究项目呢!

国家奖难拿,近三年尤其难,最难是今年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咱国科技创新和重大成果含金量最高的“度量衡”,荣誉高,当然获奖难,最近几年更难。

自2015年起,国家科技奖大幅缩减授奖数,总数不超过300项,在宽广的科技领域一分解,得奖堪称凤毛麟角。这一届放了新招:国家科技奖三大类奖项取消分配给各省、各部委、专业学会的名额限制,减少行政色彩,拓宽社会申报渠道,改为推荐提名制,院士、专家可推荐候选项目;申报一等奖的项目一旦落选,不能参加二等奖评选。

改革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竞争激烈程度更高,获奖率下降。科研机构报奖也很“纠结”:冲一等奖?没准碰上更强对手,就彻底落选了。敢设这样的评选规则,从某个角度说,也是中国科研成果资源富集之后才有的底气。据透露,今年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选都是“5取1”,自然科学奖更是“7取1”,比例远高于往年。总之一句话,这届拿奖,太不容易了(哭脸)!

上海获得47项奖,牵头获奖数量创新高

图片2

上海交通大学是今年获奖大户之一,有10项第一完成单位成果获奖。图为该校马紫峰教授团队与比亚迪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制造及其应用过程关键技术”成果应用现场。

难度虽大,上海也是没怕的。

来自上海市科委的情报显示:2018年度,上海共有47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6.5%,连续第17年获奖比例超过10%。

47项获奖项目中,上海牵头完成的有29项,是自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大幅缩减授奖数量以来,牵头获奖数量最多的一年。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中,上海参与1项;2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上海牵头完成1项,均是为国家国防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的专用项目。

奖项中有化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基础前沿领域取得的研究突破,如复旦大学周鸣飞教授团队在瞬态新奇分子的光谱、成键和反应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科学发现,被美国化学学会评为2014年度国际十大化学研究;
   有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国家安全的“卡脖子”问题,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品——东华大学孙以泽教授团队攻克五大类特种编织机系列成套装备核心技术,研发的深海实时通讯绳缆、海洋伪装绳、海洋军工系泊、锚泊绳缆和深海钻探超高压管等,成功应用于蛟龙号深潜、近海海洋监测、国产航母和981系列钻井平台等设备;

更有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的科技问题,为各行业“转方式调结构”添薪加火的技术创造,比如同济大学周顺华教授团队攻克关键技术,能在高铁下面做“穿越手术”,成果应用于下穿京沪、京广、沪昆、哈大等高铁工程500多项,保障了高速铁路网的畅通运行和城市基础设施的贯通,还实现了技术对外输出……

科普“优等生”,今年三项奖里捧走两项

图片3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