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搅局者”李书福:互联网颠覆不了汽车行业
资料照片
“今后主导汽车工业的一定是汽车公司,而不会是互联网公司。”作为汽车界唯一的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去年底受邀参加在乌镇举行的2015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如是说。在如此环境中,这番表态颇有些“搅局”的意味。
想来,李书福已经不是第一次担当“搅局者”的角色。20年前,当他带着“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的想法一头闯入汽车业时,彼时的汽车业内人士看李书福远比看时下这些“要玩车”的互联网公司诧异得多。但从第一辆没有“准生证”的轿车产品下线,到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第一,再到全资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如今的吉利已然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民营汽车企业集团。
始终如一的积极心态
2015年,吉利集团总产销量超过100万辆,作为一家以自主品牌产品为主的民营企业,这个成绩着实不易。不要说在李书福开照相馆、做冰箱的时候想不到,即便是在吉利第一辆汽车下线的那一刻,估计所有人,包括李书福自己都未曾预料到今日的成绩。
李书福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他现在正在看一本名为《积极心态的力量》的书,作者是美国著名牧师、演说家罗曼·文森特·皮尔。书中写到,生活并不全是甜蜜和光明,大部分的生活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痛苦和失败,热情是能够让一切都变得不同的无价之宝。
这段话或许正是李书福得以成功的动力所在。如果没有积极心态和热情,他可能仍是浙江台州一位普通农民,可能仍是一家小照相馆的小业主,可能仍是一位乡镇企业的小老板……但李书福并没有跌进“小富即安”的“陷阱”,没有被1989年、26岁、千万富翁这几个标签所束缚,没有被曾经的辉煌阻挡,一路跌撞直到今天,靠的正是激情与积极的心态。
1993年,李书福进入摩托车制造行业;1999年,吉利摩托车已实现产值15亿元,吉利集团也因此赢得“踏板摩托车王国”的美誉。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李书福萌发了进入汽车业的想法,但却遭遇到比当初进入摩托车行业更大的反对。没有政策、没有准入,在无数次向政府部门的申请中,李书福说出了“请给我个失败的机会”这句名言。
1998年,吉利第一款汽车产品下线,此时这款新品尚没有取得“准生证”。而此后的命名——“吉利豪情”也被视作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重重困难面前支撑李书福走下去的正是信念的力量。
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李书福提出要把吉利集团打造成全球前十大汽车工业集团的目标。以往有着“狂人”名号的李书福经常被加以“出口惊人”的评语,但随着吉利集团事业的蓬勃向上,对于李书福的“狂言”,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立刻否决”。
汽车企业是未来的产业主导者
“今后主导汽车工业的一定是汽车企业,而不是互联网公司。没有身体的灵魂不行,灵魂还是要依附在个体上,”只言片语间,未来汽车产业的方向在李书福心中已有判定。
这份判定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意气用事。“互联网公司和汽车公司是先天两种不同特性的公司,有着不同的市场定位和不同的盈利模式,”李书福称,“互联网公司研究的技术主要集中在线上这个层面,盈利也是在线上。而对于汽车公司来讲,虽然需要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车辆的互联水平,但并非依赖,汽车企业提高美誉度还是通过车辆本身和衍生服务来实现的。”
李书福告诉记者,目前互联网企业在汽车领域更多的是在研究无人驾驶,而包括吉利在内的汽车企业在做的是自动驾驶,既可以满足驾驶者的驾驶乐趣,又可以满足驾驶者在有特定需求时的自动驾驶需求,赋予了驾驶者自己驾驶或自动驾驶的选择权。“技术来源基本是一样的,但理念不同,市场定位不同,关注点不同,自动驾驶更关注人,更接地气。汽车的创新源自以人为本,汽车的未来一定也是为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现在谈起‘互联网+’,很多人考虑的是商业层面,而汽车企业更多是从工程方面理解的,即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李书福说,用户未来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设计制造,通过个性化设计和工厂制造能力的结合,定制自己需要的产品。“这才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电子商务只是‘互联网+’的外延。”
汽车产业一直是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汽车工业正步入智能时代,汽车正在通过智能互联和自动驾驶技术解放人的手脚,理解人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