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陇上评论 中国新闻奖名专栏】
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社会活力就会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就能充分涌流
教育投入的多少,反映着一个地方对待教育的态度。记者从前不久召开的全省教育大会上获悉,甘肃教育投入已连续七年成为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教育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是甘肃历史上教育投入最多、增长最快、学生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科学的制度设计和鲜明的投入导向之下,我省教育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多项数据排名全国前列。比如,“全面改薄”累计投入资金237.6亿元,校舍建设开工率和竣工率均排名全国第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1%、95%、94%,分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1.4、1.2和5.7个百分点。
如今,放眼陇原,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教育公平取得积极进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系列的进步,让人们的获得感实实在在。从总体上看,甘肃已经结束了教育资源短缺的历史,基本解决了“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全省教育事业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实现公平、解决“上好学”问题的新阶段。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现脱贫攻坚的成效可持续,需要帮助更多贫困学子通过接受良好教育脱贫致富、改变命运、服务家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迫切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推动我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促进民心相通……今天,时代赋予我省教育事业前所未有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要有清醒而理智的认知。与发达省份相比,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比,我省教育事业还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保持教育投入强度,实现“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还需付出持续的努力。
依靠社会力量是加快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落后地区而言,尤是如此。当前,我省在强化政府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进一步调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各地应结合实际,在政府补贴、土地划拨、税费减免、教师培训、职称评聘等方面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给予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完善社会捐赠体系,尤其是要积极探索高等院校社会捐赠措施,吸引更多力量关心、支持高等院校发展和改革,使社会捐助成高校教育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
有了钱,最重要的是花得好、见实效,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方面,教育经费的投放要更加注重教育公平,进一步向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让他们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加大高质量人才培养力度,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建设一支能够站在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翻开《甘肃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甘肃省教育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一个个关键词显示出我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坚强决心。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社会活力就会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就能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