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滴滴从保险和互助项目上布局金融业务,一方面是因为滴滴自己取得了牌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部分业务争议较小,推广起来也没有那么大风险。”上述互联网观察人士说道。
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华夏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的全资控股股东,正式把一张保险经纪牌照收入囊中。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保险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7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将达到2,801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1.93%,2021年保费规模将达到6,191亿元。
同时,今日头条被曝出申请吾先分期、轻栗分期、字节付三个商标,也与金融业务布局相关。
不过,新金融记者注意到,之前受到高度关注的信贷产品“滴水贷”则并未出现在滴滴最新上线的“金融服务”板块中,依旧比较隐晦地放置于“滴滴钱包”里面的“保险”项下,而且需要点击下载“滴水贷”的独立APP后方可使用。
另一方面,巨头们借助流量、数据优势,从已有的消费场景切入保险领域,是实现资源变现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流量巨头们布局保险行业,必然不是仅仅冲着保险而来,更多的是在开拓自己帝国的金融版图。
把手里大把的流量和想象空间广阔的金融牵上线,滴滴绝不是第一个。
目前,滴滴已经取得了支付、网络小贷、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保险代理等5块金融牌照,涉及消费信贷、融资租赁、理财、保理、保险等业务,初步形成金融生态。这也让滴滴成为除了BATJ之外,在互联网公司中,金融业务布局最为多元的一家。
企业标准性动作
从滴滴“金融服务”页面看到,目前已上线的产品包括名为“点滴相互”的重大疾病互助产品、大病筹款产品“点滴求助”,以及健康险、理财、车险等板块。
这样的数据会让滴滴产生盈利的压力,但这并非滴滴杀入金融领域的真正意图。
不久前,滴滴曾多次发起民调,而民调的主旋律一直围绕着安全治理。然而,金融业务在2019年开年上线,并不意味着滴滴欲全面转舵。
2015年7月,滴滴与中国平安展开合作,后者向滴滴投资20亿美元。至此,滴滴金融的保险业务正式拉开帷幕。
据三季报显示,美团第三季度其新业务及其他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达 471.3%,延续了上期财报超过 400% 的高增长;交易金额164 亿元,较 2017 年同期增长 83.1%;变现率由 6.8% 提升至 21.1%。
这一款在保险市场掀起巨浪的互联网产品,上线41天,用户超过2000万,但还是被监管叫停。信美人寿则受到监管部门约谈并指其涉嫌违规,不能再以“相互保”的名义继续销售其团体重症疾病保险。而京东兴冲冲上线的京东相互保,也仅仅一天就黯然下架。
小米金融如今也已独立分拆,成为小米集团重要的一部分,由小米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洪锋领导。
当金融业务成为互联网流量平台标配的时候,出货量巨大的手机厂商们自然也不愿意放过其中的赚钱机会。
25亿元,40亿元,这两个数据分别是滴滴2017年全年和2018年上半年的亏损金额。而在成立至今的6年里,滴滴亏损了近400亿元。
手持流量如何变现
有互联网观察人士对新金融记者表示:“滴滴是从2017年8月通过在重庆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方式取得了网络小贷牌照,发展金融业务是水到渠成的。”
“目前滴滴金融服务的定位仍是助力出行产品,提升用户体验、优化生态效率。滴滴金融会在遵循监管方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审慎地发展相关业务。”滴滴相关负责人对新金融记者表示:“滴滴金融产品已经经过大半年的完善和迭代,目前产品较为成熟,近期上线是希望能够为更多的滴滴出行体系内的司机、乘客、合作伙伴等出行生态参与方提供出行场景定制化、安全可信赖的融资、保险、支付、理财等多样化服务,助力出行生态稳健发展。”
纵观这些企业,都比滴滴更早地面临用户数据的诱惑,或许这也是他们更早踏入金融领域的原因。
互联网巨头与保险业务的结合,让互联网保险市场充满想象。互联网保险在成本、便捷性、创新性等方面都胜过传统保险,但其劣势也非常突出。比如,产品单一,互联网保险产品多以低价值、短期化为主;服务体系薄弱,更容易发生保险金诈骗等,同时,容易出现过于强调形式“出新”,而在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合规性方面存在问题。
近段时间,饱受争议的当数阿里旗下蚂蚁金服与信美相互人寿推出的“相互保”。2018年11月27日中午12时, “相互保”卸下保险身份,更名为“相互宝”,定位网络互助产品。
2018年4月,滴滴上线“滴水贷”。在“滴水贷”产品的运营上,滴滴更多地充当了“导流”和“数据支持”的角色,滴水贷也并未面向全部用户开放。有互联网观察人士指出,“恰好那个时候整个网贷行业都处于严厉的整改过程中,滴滴也不得不在这部分业务布局上谨慎起来。”而在“强化消费场景,严控现金贷”的监管导向下,没有一定规模的情况,短期内依靠信贷业务也很难形成可观利润。
互联网因素与保险行业的结合,让业界对保险产品有了更多的期待,但如果不是在符合监管要求、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等前提下来设计、推出产品,即使拥有再大的流量和再切合的场景,一样迈不开脚步,更有可能在市场中失去人心。
2015年,美团点评CEO王兴说了一句话,把所有人惊呆了:打造一个千亿元资产规模的金融事业。
毫无疑问,基于滴滴的海量用户流量和极高的黏性,其通过金融类业务变现的潜力巨大。
在此之前,滴滴还上线了一款货基类产品“金桔宝”。该产品类似余额宝,对接“华夏现金增利证券投资基金”。
在滴滴的金融发展过程中,保险是至关重要起步最早的一块业务。
金融大军再添一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