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家庭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当下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纠结现象。既想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又不想影响孩子学习成绩以升学,两者很难兼容。于是,有送孩子出国的,有去国内私立学校的,或者干脆进私塾,远离体制教育。不管怎样,这实际上促进了教育的多元化,从供给到选择都有很大空间。当然选择权需要经济支撑,普通百姓难以随意应对。
考察当下一般家庭教育问题,确实存在“问题孩子,焦虑的母亲和不在场的父亲”这种共性。这即是说,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是家庭问题、父母问题、个人问题,其实也是社会问题。母亲为什么焦虑,父亲又如何不在场呢?家庭教育不当,教育思想和具体方法落后,不能适应孩子和社会;父母作为不够,不能正确运用天伦亲情,用爱去滋养孩子;个人素养不厚,不能达到时代的高度,用具有文明含量的思想行为引领孩子。
社会发展到今天,吸取知识和文明的途径已经大相径庭,以往孩子成长要通过长辈的教导等正式途径,当下的孩子轻而易举地被知识和信息轰炸是常事,孩子的见识和经验远远超过父母的想象,很多时候,父母会被孩子的观点与行为雷到,很是震惊。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文明已经超过了家庭,相当于社会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了,家庭还在明朝或者元朝。事实上,从整体说,学校文明也基本上超过了家庭。父母如果还总是用家长的身份——领导(权力)——和孩子交流,强制、箍迫孩子,那肯定没有沟通效果,而所有的教育又都在交流沟通中。
家庭教育的这种纠结是社会转型期的阵痛,普天之下,概莫能外。专家预计,这种痛苦大概需要30年的发展才能消融,再有10年积累,基本上会烟消云散,风平浪静,且海阔天空。到那个时候,资源充分,且配置公平,妈妈们就不再纠结择校选班了,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特色;而人性思善,笃定安适,不会被邻家孩子牵着鼻子走,而是尊重自己孩子的人格和天性,让孩子静静地慢慢地成长;父母自己也多能从容精进,实现梦想,关注社会,致用经世,而不是只盯孩子,让孩子帮自己去实现理想。
家庭教育的问题既然是社会问题,这问题“风物”还得放眼打量。从经济的角度讲,当然是有钱了,需要消费,尤其是要消费在孩子身上,吃穿用度,衣食住行都不是小数目,现在很多家庭婴幼儿消费数目已经很巨大了,而教育尤其不能含糊,有千年传统不说,这还是最大的投资,且有超出想象与预期的回报,所以很多父母是不惜砸锅卖房的。
从政治的角度看,存在阶层转换的问题。开始是一律平等,后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后来是大多数人进入小康,当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分化加剧,处在上一阶层的自然不想掉下来,尤其是不能让孩子从中产阶层下降至与贫民阶层。这就是学者所谓家庭教育问题实际是中产阶级焦虑问题的观点。社会处于发展期,上升时期,只要努力就有机会,为什么不给孩子多一重保障呢?于是也就出现无所不用其极的状况;很多时候,学校的极端行为会被家长允许,甚至家长就是背后的推手。
从文化的角度反思,还是家庭文明积累稀薄的问题。观念落后,手段野蛮;虽有家庭,谈不上家教,更没有家训、家风,只是按经验和习惯教育孩子,经营家庭。当然我们有一个过度重视组织和集体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又是从 “二穷三白”的基础上发展的,主要是硬件和物质,豪华、繁多是特征,还谈不上品味和丰裕,更谈不上家庭文化品格。没有文化内涵,只能从俗趋势,在外在的物质的层面上作为。如果经过像《傅雷家书》一类思想的启蒙,又经过《曾国藩家书》《朱子家训》那样的教导,再经过像《颜氏家训》那样具有学术倾向的指引,那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就很深厚了,用文化经营家庭,用文明引领孩子,让孩子人格高远博大,行为庄敬从容,孩子的格局无疑就大了,其发展也就无可限量。
有了整体的认识,就可以面对家庭教育的问题了。基本思路是先解决问题,然后通过阅读与学习积累人文素养,培植家庭文明,建立可行的规则和制度,最后在文化基础上发展出家教、家风。首先必须有一个学习的态度,不学习,就不能改变,不改变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具体操作可以参照组织模式,建立家庭会议的制度,重大问题在家庭会议上讨论表决通过,由此建立起家庭所有成员认可的家庭制度,把父母的权力限制在家庭制度的笼子里。这样孩子就有了基本的权利保障,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可以发挥。而像用克服母亲的焦虑,约束父亲尽可能地回家,这就不是什么问题了。孩子也在正常发展的轨道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