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马雷军:性别平等在中国教育中的实践与挑战

2019-01-07 16:51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马雷军:性别平等在中国教育中的实践与挑战


中国教育快速的发展着,中国教育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是否偏离了本质,如何让教育回归本质,不同教育领域的人士对这个话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在2015网易教育“金翼奖”活动现场,我们邀请了来自不同的领域嘉宾来共同探讨这一话题。联合国妇女署高级项目官员马雷军老师就《性别平等在中国教育中的实践与挑战》发表了主题演讲。

2015“金翼奖”马雷军演讲 (来源:网易教育频道综合)

以下为马雷军老师的演讲全文:

中外性别教育有本质区别

大家都玩微信,今天上午我来之前我看见我的同学在微信圈里发了一条微信,说谁能教她一些做甜点的方法,为什么?因为她的孩子9岁,老师布置了作业,要列出妈妈做的三种甜点,她就做不出来,孩子很怪她,她也没有办法,在家里很生气。但是他们家的爸爸做的很好,因为她上班很忙,但是孩子说,老师说必须是妈妈做的。

这个问题就让我想到了很多,我们看一下中国的教育,这是联合国做出的分析,男孩到了小学坚强有礼貌,女孩子也是。但是到了大学,上大学了解外面的世界,大学是自立事业,到了单位就是责任家庭,男女都是一样的。这是欧洲的。

中国分的非常清楚,男孩是幼儿可爱,女孩也是幼儿可爱。到了小学男孩子是男子汉、坚强,女孩子是小学漂亮乖巧。到了中学男孩子是科学、外交,女孩子是文科老师。两分法这是中国的教育体制。

再跟大家分享的是这是联合国每年做出的性别指数排名,大家可能不知道,外交部从国家统计局要数据,然后交给联合国,联合国每年会做一个排名,这个排名非常有说服力,因为是通过每个国家的外交部递交上去的,中国排名82位,我们比日本、韩国、越南都低。最近的排名是去年做出来的,2014年中国排名87。

国际上普遍认为性别是一个架构的东西

中国人会说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的,因为男性和女性本来也是这样的,男性更战略一些,女性更细致一些。

国际上普遍认为性别是一个架构的东西,什么概念?比如说我们现在有男孩、女孩,我们从小就开始教男孩子,摔倒了男子汉大丈夫要勇敢一些,女孩子从小不能淘气了,你以后要嫁人,要乖巧一些,我们从特别小的时候就进行性别教育,就是两分法。

攀比是国人从小就养成的习惯

我一个特别好的朋友是社科院的,他们两家今天在这家吃饭,明天在那家吃饭,有一天开车出去玩,说现在恶婆婆太多了,以后咱们俩结娃娃亲吧。因为是第一次提出,男孩就跟妈妈说,说妈妈我才不娶她呢,她一点不温柔。女孩想了半天也跟妈妈说,妈妈我才不嫁他呢,他才是中队长,因为女孩是大队长。我们在小学就形成了嫁男人要嫁挣钱比她多,职务比她高的。

国际上普遍认为性别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是那样的

北京不能开车,有一次我坐公共汽车,看到两个学生聊天。学生跟大人是一样,大人特别势力,见面就说你在哪高就。山西一个水泥厂的厂长名片是这么些的,中共中央国务院陕西省委万荣县国营乡镇水泥厂党委书记李百万,学生也一样,见面就问成绩。男孩问女孩期末考试成绩怎么样,那个女孩就说我这次考试的不好,考我们班第四,你呢?那个男孩说我考我们班第十。那个女孩就安慰那个男孩说,没事,我们老师说了女孩上了高中就不行了。

教育就是这么教孩子的,但是如果大家去看教育部的数据,从2004年开始,女性在理科的成绩就已经远远超过了男性,但是我们的教育还是将这样的概念不断的强加给孩子。

我在云南的时候问邓颖超是谁,小孩子根本就想不起来。小学课本邓颖超总共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昏黄的灯光下给周恩来缝衣服,第二是给警卫送雨伞。所以1983年两会的时候,邓颖超就提出强烈的抗议。

大家看一个调研,在全国非常有说服力的,是英国的伊丽莎白写的亚洲的女性是怎么丧失自信的,其中有一个章节写的是中国的女性是怎么丧失自信的。所以国际上普遍的认为性别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是那样的。

当下教育存在两个方面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我们认为的平等往往是性别平等就是男女都一样,这句话很显然是不对的。

因为男性和女性本身是有生理的差别的,所以我们的平等是绝对性的平等。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去过很多地方,我采访过女性我说你对救灾物资满意吗?她说还行吧,我说什么叫还行吧,她说满意也行,不满意也行。她说给了三个夹克,今天下午又让我领第四个夹克,但是我需要的东西没有,比如说卫生巾。所以往往是男性做出的决策,往往是以男性为标准的,因为没有女性的参与。那个还无所谓,再看这幅图,很多人有感受,你去飞机场、大剧场、火车站任何时候都是这样的,女性的厕所排老长的队,男性的队门可罗雀。我们的标准就是错的,联合国人道主义规定的非常清楚,在所有的蹲位里面女性和男性应该是3:1。

第二个问题,教育里面的误区是中国教育的两分法,我们的两分法是男的该干什么,女的该干什么。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