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石河子大学:“一带一路”与教育现代化

2019-01-07 13:46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由“一带一路”新疆发展与中亚合作高校智库联盟与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共同承办的“‘一带一路’与教育现代化”主题论坛,旨在聚焦“一带一路”实践对教育的新要求,强调教育现代化对“一带一路”实践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带一路”与中外教育的互学互鉴

夏文斌

(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师范学院特聘教授)

进入新时代,如何将“一带一路”向纵深推进,需要我们全方位、立体化地去增添新动力,其中中外教育的互学互鉴,就成为一项基础而关键的工作。

以教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教育理念的互学互鉴。教育是人类文明成长的重要阶梯,体现着每个民族精神发育的历程。人类历史进程充分证明,正是由于各民族的教育思想发育、成长、成熟,正是由于各民族教育理念相互启迪,人类的发展进步才能不断加快。今天,当我们书写“一带一路”的宏篇巨著时,更需要加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教育理念交流,更需要在新实践中,形成教育的共识。培养追踪世界科学前沿的创新型人才,是由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所赋予“一带一路”的新要求所决定的;培养融通中外的国际化人才,是由中国正在深度走向世界的大趋势所决定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中国教育不断走向世界的四十年。面对未来的“一带一路”新征程,更需要我们面向世界和未来,加快推进教育理念的共建、共生、共享。

以教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教育方式方法的互学互鉴。当代世界的跨文化交流,必然需要我们在教育方式方法有更多的融合之举。中国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惜时刻苦学习的重要性,注重立德树人和人格品行教育等,都是世界教育史的宝贵财富。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教育注重批判质疑、动手实践等,这些也是需要我们在国际化教育加以吸收和学习的。

以教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在教育创新上互学互鉴。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制度组织或是教育方式,都需要把握人类现实实践问题的新走向。比如“一带一路”迫切需要财会、新材料、外语等方面的人才,而对这些学科的人才培养,各国都有各自的培养模式。对中国教育而言,就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要吸引更多“一带一路”国家学生来华学习,让他们更多了解中国的制度文化和学科学术的新发展。此外,还要把大数据引入到“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的全过程中。

总之,中外教育的互学互鉴,不是各国、各民族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简单汇集和相加,而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推进“一带一路”经济文化交流进步为目标,以不断创新世界教育为归宿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教育格局和体系。

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现代化

蔡文伯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教育现代化是在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基础上不断演化而来的,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运用,在谋求区域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与社会进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信息化时代推动着教育发展模式的改变,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内源性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将教育视为一项共同利益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与“一带一路”打造文化包容责任共同体的目标相辅相成。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利益,将教育现代化的社会成果由一国拓展到多个国家与地区,实现多边的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共同利益是未来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目标,强调政治上的互相尊重、经济上的合作共赢、社会发展上的公民共建、文化上的求同存异、生态上的共商共建共享。教育现代化尊重个体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个体方面具有跨时代意义,推动着社会劳动力供给结构的优化与质量的提高,为社会生产力的质性飞跃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弥补了经济快速发展对优质劳动力的需求缺口,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与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保障。同时,教育具有启智育人的价值内涵,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稳定器的功能。文化的包容推动国家间、地区间、个体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是减少摩擦与争端的柔性利器。依托信息技术优势,现代化教育已经逐渐打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更加明显,为互利互信机制的建立奠定了文化基础,保障着区域间的和平与稳定。此外,社会进步的关键在于人的进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在对个体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创造性与个体性有机结合。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