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思考(2)

2019-01-05 20:30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四、发展怎么办

  如何判断发展的方向、方式和方法?

  如何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发展和创新了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系统思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伟大实践中,灵活运用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我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有过三次深刻的科学判断: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就是划分不同时代的依据。

  方向在哪?透过现象看本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实现了阶段性的跃进,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突破。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并把全部资本集中到自己的手里后,就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生产关系,而在生产力。可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包括工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国谋划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一切改革措施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再出发,改革开发永不停步,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将继续前行。

  什么方式?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的一个中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很重视这个问题。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市场配置资源理论往往被忽视。其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性代表作《资本论》就是通过研究资本主义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来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如果说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主线,那么,市场配置资源理论至少也应该是《资本论》的副线。这两条线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大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系统动态分析法,以自由竞争为社会背景,立足于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这二大理论基础,从劳动的二重属性出发,对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配置资源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详细地描述与分析了资源配置的机理、条件、实现形式以及这种方式存在的局限性和弊病。[7]西方经济学是以稀缺资源的配置为研究对象,认为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二者的分歧在于,西方经济学是用资源的稀缺性来解释资源配置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用社会劳动的概念来解释资源配置的。前者从表层的具体的社会现象出发,后者是基于深层的抽象的社会化生产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源配置的三种基本方式:封闭型的直接配置资源方式、市场、计划,认为资源配置方式从属于生产方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通过竞争、价格和供求的相互作用关系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过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价值规律的基本作用。市场和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与社会性质、所有制没有对应关系。我们从古今中外的社会实践来看,市场主要在微观主体起到直接作用,计划主要在宏观层面起到间接作用。从我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更合理、更完善、更有效地结合,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这是我们取得发展巨大成就的法宝所在。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