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标维护心力 教育者惟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很奇妙的是,一旦建立了保护孩子主动性的信念后,教育者表现出来的教育之道就是:无为,因为只有真正做到“无为”,才能切实保护了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什么都不要做,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3、天性 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才是回归心灵的教育。如果爱与逻辑之间有任何冲突,那么应该由爱来决定,不应该由逻辑来决定,如果头脑和心之间有任何冲突,必须先听心的。用心灵去唤醒孩子的心灵,才能涵养自己的心情,同时涵养孩子的心情。 放下自我,就是把教育者的自我缩小到比尘埃还小,镶在孩子的眼睛里,孩子的也不会感觉不舒服。 教育者的美德是由于放弃自我而成的,比如放下我们固守了很多年的所谓师道尊严。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过于依赖大脑,依赖心理学技术,依赖知识的传递,我们的心灵就会失去了感知、感觉、感应的能力。 14、兴趣 2、生长 如何彻底转变教育者的“被动教”为学生的“主动学”,是当前教育走出困境的惟一通途。 要让孩子的心灵乐于依靠,教育者应有一个美德,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柔弱起来。因为,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弱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你的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 13、平静 中国教育最大困境其实就在于教育者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牛”吃草是它的本能。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的价值源于天,来自于宇宙这个“生生不息”的总系统,人的生命意义也就在于认识、顺应以至推动这一进化的过程。 16、放下自我 15、主动性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真的很难教育吗?问一问你自己。 是的一场自我修行 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17、障碍 可见,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状态,一个教育者达到了一种较好的状态后,坐在那里,随意说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本文由语文日刊yuwenrikan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的效果明显不同,很多话,都是好话,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因为,一句话中,语言只占15%,表情占30%,人的状态占55%。 孩子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来源:大有道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