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到的两件事情,都是很极端的例子,有人说“太沉重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时有发生;在我的身边,也真实地发生过,除了“扼腕”和“痛心”,真的找不到别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对于每个人来说,当不幸降临到自己头上之前,总觉得那是属于别人的事情,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事情的发生,往往在眨眼之间,不由分说,从天而降。因此,凡事小心谨慎,防患于未然,还是十分必要的。
有位中学老师,她是我好朋友的姐姐,因为女儿做“交换生”出国上高中的事情,电话里找我咨询过。后来,她的女儿真的去美国上学了,据说情况很好。这位既当老师又当家长的“姐姐”,也一直在读我的文章,她曾给我留言:
“多希望海月老师的文章让更多的家长、教育工作者读到。自杀是个别极端的案例,但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却占不少比。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个高中生的家长,当我看到每天早读和第一节甚至第二节都有一些学生还在打瞌睡、晚修的黑板写满各科老师布置的专业,很无奈也很痛心!”
在我看来,这段话是非常真挚的,提到的现象也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都知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到如今,我们的学校却在某种程度上走到简单粗暴的“填鸭式”教学的道路上,这是件令人费解的事情。近来有篇叫做《 BBC纪录片中没敢讲的故事 西方宽松的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会分层 》的热帖在网络上流行,表达的观点是这样的:
“说到底,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同,绝不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平民子弟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它的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看过这篇文章,觉得它还是站在全面肯定目前中国教育的立场上说话,不能说全然不对,但绝对不客观。不管中国社会还是美国社会,都需要精英分子来做为中流砥柱。教育的好与不好,要看它的竞争机制是否相对公平,能否让真正的社会精英脱颖而出。我不了解更全面的情况,从我儿子的经历来看,他高中出去上学,上的是私立的基督高中。美国的学校并不像我们以前听到的那样,所学的内容很少、很简单,只是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很大。如果你主观上愿意,也有很多很难的东西可以学。当然,如果你不愿意学,没人会刻意强迫你,包括你的父母和老师,谁也不会赶鸭子上架,逼着你成为社会精英。同校的中国同学有十来个,看样子我们的家庭是最穷的,我儿子也是他们当中学习最好的,或者说我儿子是其中唯一用功学习的。就连道尔顿这样的富二代,也不怎么学习,而是忙于唱歌和谈恋爱。
刚才提到的那篇文章,写到未尾,还毫不客气地否定了“素质教育改革”。它说:“一旦所谓素质教育的改革,让贫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那么用更加残酷的平民教育来填补差距就成为了必然,而这恰恰是超级中学出现的根本原因。”读到这里,我只能说这是篇不怀好意的混蛋文章了。
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人培养成“分数机器”,而是把人培养成人,把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教给后,让孩子在以后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当然,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平等的人,我们要尊重他、保护他,而不能以未来的名义,剥夺他的现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