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精英生涯古典:解决问题才是教育最终目的
曹妍
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活跃程度来看,中国的教育产业正在进入一条快速扩张的轨道。德勤预计,2018年中国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2.68万亿元,至2020年民办教育的总体规模将达到3.36万亿元。
除了政策与资本的助推,中产人群对教育的投入也成为行业增长的强大动力。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中产家庭教育观念白皮书》显示,59.5%家庭的子女正在接受课外培训班学习,91.1%的中产家长并不满足于孩子的基本教育花销,愿意在子女教育上额外投入。
资金加码与红利衰退
中产人群对教育投入的典型案例之一便是学区房。为了让子女进入优质学校就读,家长们不惜重金购置“老破小”学区房。例如在北京海淀区,仅仅一条马路之隔的两侧住宅价格每平米可能相差上万元,就是因为这条马路是学区分界线。
新精英生涯创始人、职业生涯规划师古典指出,虽然当前很多家长明白中国公立教育的一些不足,但是他们又对国际教育等其他培育方式不敢轻易尝试。这是因为在中国,绝大多数国际学校都建校不超过十年,第一批受到国际教育的孩子们还没有长大成人。“这就类似于,大家都在争购某只股票,而你却不一定看好。但放眼整个二级市场,虽然有几只看上去很有潜力,却从没有人将其变现。因此,你只能选择大家争相购买的那只。”古典解释道。
在古典看来,不断加码的教育投入也反映出中产人群的知识焦虑。而知识焦虑的关键在于大部分人是“以过去经验为基础、以当前经验为目标”,却没有“以未来生活为方向”。实际上,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的。
他举例表示,很多家长强迫子女学习英语,认为这将成为他们的突出优势。但其实,近来一些企业已经发明了智能翻译笔,能够实现精确的同声传译。在未来,英语虽然是一项必备技能,但早已不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部分中产人群局限于过去和当前的经验,古典认为,这是由于他们依然是以知识作为主要竞争力,但知识本身的红利却在退化。从前,这些掌握知识的人能够长期控制优质资源;而现在,由于信息更迭和游戏规则都变化太快,这些拥有知识的人没办法及时适应当下需要。“我觉得这代中产人群是第一批被时代剥夺知识竞争力的人群。”古典表示,他们享受过红利,也不得不眼看着红利逐步消退。在时代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人类寿命的延长与世界变化的迅速形成了莫名对冲,让这群人的内心失去安全感。
此外,不稳定的社会架构、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等因素,也加剧了中产的焦虑感。一方面,中产人群向上的道路越来越窄,向下的大门却永远打开,一场大病、一次投资失利就可能让这群人跌入谷底;另一方面,很多中产并没有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安身立命的资本,一旦所处行业结构调整,他们随时可能被淘汰。“信心比黄金要贵。”古典表示,眼看着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对于自己无能为力的他们,只能拼命向子女身上加码。
行业转型进行时
当前,虽然争抢学区房等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中产人群意识到对教育模式的反思,他们在加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培养子女学习之外的综合能力,也就是如何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新中产群体的不断扩大,也映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与变革。
2018被业内认为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黄金之年。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以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政策的加持与家长观念的转变,也促使素质教育受到市场的更多关注。
例如被大家广泛讨论的高考改革。芥末堆在《2018年教育行业蓝皮书》(下称“《蓝皮书》”)中指出,新高考改革强调打破分科,扩大学生选择权;强调增加选考科目和外语考试次数,分散一考定终身的压力;强化了必考科目的重要性。同时改变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打破唯分数论,高校也比以往更依赖自主招生选拔学生。
古典认为,高考改革总体而言利大于弊。首先是学科分流。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全面发掘自己的潜力、发展自己的特长,有利于他们提早思考未来的职业和人生;第二是人才多元化。学生不再千军万马走向独木桥,而是依照天赋、兴趣和特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未来各行各业都会涌现出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