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中之城喀布尔》剧照。东方与
西方在赵佳这里似乎并不是矛盾的东西,正如艺术和科学。
撰文 | 余雅琴 编辑 | 韩萌第31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的开幕影片是由阿富汗导演阿布扎尔·阿米尼执导、华裔制片人赵佳监制的《风中之城喀布尔》(Kabul, City in the Wind),并获得了这次影展的最佳新人长片单元评委会奖。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围绕一辆破败的巴士汽车,讲述了几个小人物的日常。
△ 《风中之城喀布尔》剧照。影片以喀布尔的少年用石头在汽车残骸上敲击着有韵律的节奏为开篇,镜头捕捉到他们平静的脸庞,典型的中亚背景音乐还颇有些轻快,一辆公共汽车驶过……这是喀布尔一个普通的清晨,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战火纷飞,甚至可以说是散文式的。
我更在乎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故事《风中之城喀布尔》里充满了音乐,尽管在苦难之中,纪录片里的人物并没有失去对音乐的喜爱。纪录片以两个孩子的敲击韵律开始,中间不断穿插不同人物的歌声,在这些歌词里我们看见他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朴素思考和对情感的态度——
△ 《风中之城喀布尔》片段,敲击韵律的孩子。 小巴司机爱唱歌,自己编的歌词里总是透着一种无可奈何和自嘲,比如他唱:“阿富汗是我的家乡,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却充满了小偷和背德者。”
△ 《风中之城喀布尔》片段,唱歌的小巴司机。 让人难忘的地方还在最后一幕,纪录片里反复出现的一处墓地安葬着被自杀式炸弹夺去生命的人们,一个青年拿着乐器坐在已逝挚友的照片前歌唱,不断吟诵着的乐曲其实是一首情歌,心酸地问着心爱的人何时归来。一曲唱毕,这个青年对着朋友的照片说:“天太冷了,我被冻僵了,但是下个月我还来。”远处,阿富汗的冬天已在飘雪。
尽管电影并不正面涉及战争,但是在这个被战火摧残过无数次的国家,战争是无处不在的。不同于我们在新闻片里看见的阿富汗,这部作品并非是探讨国际政治,没有对任何人的指责,而是展现普通人的日常,他们生命里平凡的快乐和悲哀。
这是一部充满了东方隽永美学的作品,蕴含着深刻的悲悯和关怀。当被问及为何要参与阿富汗题材的纪录片,制片人赵佳回答我说:“我更在乎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故事,更关注的是如何让观众看了这个片子以后,会觉得里面的孩子是他们认识的。”
人类的精神困扰需要不断地被表达 赵佳大学就读于同济大学化学系,后来出国到日本和荷兰继续深造,直到取得博士学位。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赵佳一直在一家跨国企业做相关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赵佳觉得自己骨子里还是“唯美的”,她自小喜欢艺术,也曾报考过川美,尽管后来改学科学,在跨国企业担任学术总监。赵佳后来还是选择进入荷兰皇家美术学院,也会从事一些与当代艺术有关的创作。
艺术和科学在赵佳这里似乎并不是矛盾的东西。
以前赵佳总是作为普通观众在IDFA期间观看纪录片,有关中国的纪录片是她必看的,那些纪录片里的中国是
西方人愿意看到的中国,和赵佳了解的中国颇不相同,这激发了赵佳的创作冲动。究竟如何在纪录片里表现中国,赵佳觉得自己可以去做一些事。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需要西方人去表达自己,而是可以直接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讲述自己。
一个
科学家转行做制片人,原因有很多。赵佳说:“从技术角度来说,人类已经实现了很多可能性,人工智能或者生物工程都已达到很高的高度,但人类还是时常遭遇精神危机。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种问题,也许都跟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否有关。你看,一个人内心的很多起伏,很多时候是由一个作品、一个电影激发的,我想要制作的就是那种可以触及人灵魂的作品。”
纪录片总是要处理更复杂的人情人性,会直面复杂的历史和现实。这对于一个习惯于数据的
科学家来说,会是一种挑战。人类更容易体会到科技进步,科学家更容易有成就感,但是,人性的复杂不会因此而改变,甚至始终被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