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教育述评③
“当我们到达纽约机场时,数十家媒体记者把我们团团围住,在耀眼的闪光灯下,我们宣读了简短声明:我们为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来,也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清晰记得,1978年12月27日,作为中国首批52名公派赴美留学人员之一,他开始异乡求学,人生轨迹就此改变。
40年前的6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作出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拉开了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序幕。
40年,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发生巨变。从出国留学到中外合作办学,从人文交流到“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育对外开放从单向需求转向合作共融,由单一样态变为多元发展,从追随者成长为引领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步入了以提质增效为基本特征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局面。2015年12月9日,在审议通过《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四十不惑,教育对外开放有了新目标,中国教育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迈进。
留学40年与时代发展同行
中国的留学史可追溯到一个半世纪以前,容闳带领120名幼童留美。五四运动时期,留美、留法、留苏浪潮兴起。1978年的增派留学生可谓拉开了第三次留学潮的序幕,其意义深远、影响巨大,远非前两次所能比拟。
1978年6月23日,在听取时任清华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刘达的工作汇报时,邓小平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
审时度势,一语破冰。这次的指示具有前瞻性和划时代意义,不仅意味着国内10年封闭局面的结束,也成为中国日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风向标。
首批留学生抵达后不久,邓小平偕夫人卓琳访美。在美方为卓琳举办的招待会上,卓琳对留学人员说:“努力学习,学成回国,报效祖国。”
将个人前途融入国家发展,是那一代人的使命。站在留学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当下,当初那份想要走出去的遥不可及、走出去的弥足珍贵及所承载的丰富厚重或许已难以准确触及,但打开一扇窗、让人“睁眼看世界”,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愿望却绵延至今。
40年,留学生群体可谓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重要亲历者。40年,随着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留学规模从涓涓细流扩展为广阔汪洋。
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首破60万大关,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改革开放40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接近520万人。从最初的52人,到如今的520万人,10万倍级的增量不仅意味着留学规模的几何级数增长,更映照着留学政策的变迁和留学理念的变革。
公派留学政策在不断完善。1996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国家公派留学走上法治化轨道。2007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启动,从初期的每年选派5000名左右研究生,到之后选派范围和数量进一步扩大,高质量留学人才实现批量化培养。
自费留学队伍蓬勃发展。1981年,自费出国留学政策放开。1985年,国家取消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为出国留学人员破除了一道门槛。此后的1993年,“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被写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给了出国留学人员更广阔的空间。
政策与民意的完美契合,带来的是外语学习的热情高涨,托福、GRE考试报名排起长龙,“洋插队”一度成了流行语。这背后,是普通民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小目标”得以实现,是改革开放大潮中一个个弄潮儿的活力被释放,梦想被激活。
留学,从精英逐步走向大众。
2017年,出国留学人员中,自费留学已达到54.13万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近九成。以公派留学为引领,自费留学为主体的留学工作格局继续保持。
国力的提升不仅能让更多人有条件、有自信走出去,也吸引着更多外国留学生前来。
48.92万人,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就读于全国935所高等院校,是2017年来华留学生的相关数据,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来华留学生只有1200名左右。
近年来,随着打造“留学中国”品牌目标的提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开展,来华留学生生源结构日趋优化、学历生比例不断走高、学科分布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