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教育这件事,再不疯狂就晚了吗(2)

2018-12-30 18:12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教育是刚需。教育行业也被贴上“万亿市场”“黄金赛道”“逆周期”这样的标签。然而,从2018下半年伊始,教育上市公司股价开始集体暴跌。一场真正的风暴开始了。对于这一年的教育行业来说,各类监管政策的发布和落地,是决定整个行业迎来新拐点的关键。特别是在6月8月,年初整顿教培政策进入落实检查阶段,整个行业迎来一次真正的震荡和洗牌。

  2018年2月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等,推动开展为期1年半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管理办法(试行)》,竞赛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

  教育部将这场治理形容为“一场‘攻坚战’,又作为一部‘连续剧’”。整改的成果是截止到12月12日,全国校外培训机构整改完成率达到90%。

  进入12月份,北京的海淀黄庄迎来了黑夜,原本灯火通明的K12教育集中地银网中心有些冷清,很多机构干脆一把锁关门。自从《疯狂的黄庄》刷屏后,补习班又一次遭到清查。教育部开发的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也将上线,要实现联网查询。

  在12月13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教委副巡视员冯洪荣讲到,到今年年底,建立台账的问题必须全面整改,但“几十年形成的复杂问题一下子一个都没有了,这个在客观上不现实”。

  在整治风暴下,培训机构除了暂时关门这一对策,还有一些用了取巧的方式——改课程名,语文班改为国学鉴赏课,数学课改为思维训练班等,“改了名就不算超纲”,事实上教学内容并没改变。

  全国40万所培训机构中,最能度过这场整治风暴的,是有资本有资源的大机构。“未来就是大机构垄断,它们实力强、资质全。”有教育界人士接受采访时讲道。

  很明显,大机构们见惯风雨,而专项治理也没有浇灭家长们的热情。据报道,在很多城市虽然很多培训班暂停了,但有媒体采访发现,中小学各类课外补习班、提高班依然存在,只不过形式更加隐蔽,更加难以监管。

  “对辅导班是又爱又恨。”有家长对记者讲道。

  减负令如何不空转 教育焦虑何以纾解

  推迟上学时间,不留家庭作业,实施弹性放学,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对于这一系列减负新举措,不少家长却形容道,“看上去很美,实施起来很难”。

  对于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一些家长“坐不住了”:“没有书面作业,怎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据媒体报道,一些家长找到学校反映,更有家长自行组建班级、年级甚至校际作业群,自行给孩子加码留作业。

  面对校外培训班,有的家长说,虽然孩子现在经常补课很辛苦,但是现在拼,是为了以后有选择的自由。

  ……

  “竞争催生心理焦虑,焦虑激化教育难题。”有受访者认为,当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重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教育体制本身,而是整个社会的竞争压力向教育领域传递的结果,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竞争越来越低龄化的现象。

  毫无疑问,减负的治本之策还是要提高教育质量,缓解民众的教育焦虑。

  减负令如何能不空转?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坦言,减负令效果往往不大好,一些学生、家长不买账,根本原因在于考试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应继续探索多元评价机制,避免家长和教师过于追求分数,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是缓解课外负担重的根本之策。今后,要努力在发展素质教育上取得新的突破,切实提高中小学校育人水平。

  也有专家认为,公众对教育改革的焦虑,源于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与公共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配置不均衡之间的矛盾。如果不触及这些根本性问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学生减负。

  而全社会蔓延的教育焦虑情绪如何纾解?为了让孩子更加优秀,从而考上好学校,家长们的努力和焦虑可以理解并需要关注。不过,在从政府到全社会为提供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作出更多努力的同时,父母们如何摆正对待教育的态度,同样至关重要。

  不少家长出于从众心理,为孩子学习加码,甚至无数的兴趣班成为了学习的另一种工具。而部分培训机构坑钱、坑娃、坑智商,种种洗脑式营销,也在消费家长们的焦虑,又进一步刺激家长的功利教育观,加剧揠苗助长,违背了教育育人为本的初心。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