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日本高等教育神话”的警示

2018-12-29 18:08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个体的伪装和集体性的仪式表演,构成日本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所特有的一种仿真与幻象。对于这种集体性幻象的成因,麦克维认为主要与日本的社会传统与政治经济基础间存在关联,它包括三个方面相互有机构成的维度: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与资本主义。日本的民族主义源于明治时期的上层文化,即武士阶级与官僚政治阶层的儒学价值混合体,在二战之后它不仅没有被中断,反而演化与生成为一种带有种族主义取向的意识形态。它无孔不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教育领域中它的表现就是教育的民族主义(educational nationalism),而不是民族主义教育(nationalist education),后者仅仅为前者的一个构成部分。教育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塑造什么样子的“日本人”,更关注于道德意义的规训与熏陶,而不是智慧的开启、真理的探索与自我价值的挖掘。整个教育体系像齿轮一般与战前的军国主义和战后的经济效率主义国家目标紧紧咬合于一起,政府更为关注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工作者而不是学习者,以高度科层化、理性化的控制将学生驯化为社会等级、分类与标准化的认同者,并将象征性文凭而不是真正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同资本主义劳动市场中的等级结构建立起勾连。

  只关注考试不关注其他成为一种习性

  让我们看看麦克维是如何通过对日常一系列校园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获得“仿真”教育这一结论的。

  麦克维认为,构成日本大学的仿真现象的原因并非高等教育本身,而是与大学前的教育密切相关。日本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校园生活的核心环节就是考试,以考试为中心的知识是碎片化的,为应对考试剧烈的竞争、大量的补课和机械的学习,学生不仅经受了极端枯燥、痛苦、烦躁和折磨等体验,对学习有强烈的排斥感,而且驯化出来一种极为复杂与矛盾的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冷漠人格。其在大学的课堂中表现为毫无生气的沉寂,例如不愿意或不敢主动提问题和回答问题,即使学生知晓。习惯了依靠记忆来完成有明确答案的闭卷考试,而对于如何利用知识对事实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开放考试束手无策;表面上很顺从,但对课堂上有积极活跃表现的学生予以集体性的孤立;大量逃课,即使人到了课堂,却心不在焉、昏昏欲睡和百无聊赖。在这种群体性冷漠的背后,麦克维认为日本学生的认知模式具有如下特征:在学习过程中明明极其消极却要表现出一种善于接受的姿态;擅长死记硬背而弱于推断、争辩、联想、假设、推演和总结,对模糊性难以容忍;不擅长表达自己的观点;随大流,不愿意或不敢坚持己见;更青睐答案为非此即彼的考试形式;不善于概括性地归纳;仅关注考试本身而不关心学习内容,所有这些问题的根由主要在于早期应试教育的训练。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