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北京聯合大學專業課飄出“思政味”

2018-12-29 06:16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原標題:北京聯合大學專業課飄出“思政味”

在北京聯合大學,有一群教師“很忙”:課上,工科教師江靜金句頻出,總能把《庄子》名言、唯物辯証法原理和科學巨匠的故事信手拈來﹔高等數學教師段耀武在講“導數的微商符號”時,在演示文件中展示萊布尼茨符號思想的一大來源是中國象形文字,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在歐洲的傳播……

這所高校的很多教師正在嘗試改造傳統意義上的專業課,他們正成為“課程思政”的推動者和實踐者。

2017年11月,北京聯合大學推出《關於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全校專業教師挖掘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讓“課程思政”建設與思政課改革同向同行。

目前,不同學院制定各具特色的“課程思政”實施細則,70個專業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大綱,1000多門課程煥然一新。不久前,該校黨委書記韓憲洲在學校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宣講作品,還被中宣部授予“優秀理論宣講報告”。

在韓憲洲看來,改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簡單增開幾門課程、增設幾項活動,而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塑造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所有課程,讓思政教育入腦入心。“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教學方法或手段,它是一種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涉及新時代高等教育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實現,對它的探索沒有終點。”他表示。

建立教師“課程思政”責任制

“枯燥、無趣、照本宣科……”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張英姣常聽到學生這樣評價思政課。

作為一門通識教育課,思政課旨在幫助學生塑造“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提供認識世界的方法,原本是好事,但學生課上抬頭率不高。無論思政課改得多麼“抓眼球”,學生還是關注讓他們“安身立命”的專業課。因此,專業課和思政教育往往是“兩張皮”。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提到,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在學習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時,韓憲洲受到了啟發。起初,學校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採用“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開展“因專業施教”。但韓憲洲發現,除了思政課堂,多數教師忙著“教書”,少數教師才考慮“育人”,沒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去年,藝術學院教師李文文帶學生溯源紅色,前往北京167處紅色遺跡寫生,把革命歷史題材納入繪畫素材中。暑假期間,500多幅作品在北京八一美術館展出,引來不少人圍觀,完成了藝術創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巧妙結合。

這件事讓韓憲洲眼前一亮,他找到了學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拉開了學校“課程思政”的序幕。他認為,所有的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都可以被找到,所有課堂都可以成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

為此,學校組織很多場推進會、研討會。教師開會時表示贊成,但會議一結束,仍不知道怎麼做,還是按照老路子教學。如何讓專業課教師跳出原有思維,把思政知識融入課堂,成為很多老師的難題。

表演系黨支部書記毛美娜回憶,去年,包括她在內的67個基層黨支部書記被叫去談話。由於學校印發的《關於健全規范黨支部主題黨日制度的規定》等文件中,明確要求運用主題黨日、組織生活會等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教師黨支部成為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之一。“以往就是學習各種報告,現在成了集體備課會,教師們在中國經濟、政治、文化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有的老師對政治不感興趣,但對課堂有熱情,將二者結合后,他們更主動地挖掘其中的結合點。通過這樣的形式,專業課與思政課存在割裂的現象得到解決。

學校還建立教師“課程思政”責任制,要求各位教師守好自己的“責任田”,挖掘專業課的思政因素。學校每個部門幾乎都領到任務——每個專業課程思政示范課應不少於3門﹔在集體備課和教學設計大賽中評選出課程思政示范課堂和優秀教師﹔教務處開始撰寫新一級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被納入教學單位和教師個人績效考核。

經過反復摸索與實踐,大家“開竅”了,“許多老師開始主動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做到教書的同時育好人”。教師們也有了積極性,把馬克思主義和黨的理論化作自己內心的感悟,入情入理地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

如今,北京聯合大學的教育教學改革,從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到各門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覆蓋全課程體系。

開辟孵化課程思政“土壤”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