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理解与尊重而不是盲从与崇拜:中国人对圣诞节等的态度

2018-12-28 13:32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西方的圣诞节到了,各路商家假西方圣诞节之名在不遗余力的大肆宣传,从在商言商的角度而言也无可厚非。中国在互联网+时代的最近几年里,无中生有的创造出诸如双十一剁手节(cut hand day,双十二购物狂欢节等等。商家的本性是驱利的,全世界只要有一个节日就有商家的广告。在互联网时代,只要有利于商家销售就会被网络大肆炒作,文化的放大与扭曲可以让商家有利可图,只要有利于助销的手段和方法都会成为商家助销的工具与策略。然而,价值引导行为、行为践行价值。大大小小的节日背后除了商业文化的泛滥还附加有一些价值的误导和文化的冲突。这是消费者和家长们值得警醒的问题。譬喻,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都有与东方文化不一样的价值。在商业助销的推动下夹着狂欢消费、泥沙俱下,这对尚未确立价值观的儿童而言具有一定的价值迷乱危害性,需要大人和教育者进行理性慎思与申辩教育。当下,在建立中国文化自信的同时也需要有一种国际理解教育的观念,用开放的眼光和理解的心态去进行理性的认知、比较的教育,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在不盲从中辨析、在大国风范与礼仪中去理解。总之,理解与尊重是中华文明赋予我们下一代对世界文明认知的基本态度。

毋庸讳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西方文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价值冲突的。塞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已经给出了基本判断: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有较重的冲突。文明之间均势的变化使得西方在武器扩散、人权、移民等问题上想要实现其目标已经越来越困难等等。中华文化的先集体、再社会到个人的利益表达与西方的个人中心主义有着价值取向的冲突。

       圣诞节是典型的西方文明中的节日文化,中国人盲目过圣诞节的行为是与中华文明原有的价值相互冲突的。在增强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和坚持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今天,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践行西方文化也不是简单的抗拒西方文化。盲目的践行西方文化会导致价值冲突在判断上的错乱。因为诸如圣诞节、圣诞老人的故事虽然有向善、扶幼的价值,但更多的具有宗教迷信色彩。这些节日经过商家的包装就具有更多的功利功能和潜移默化的文化侵略之义。中国人过的圣诞节,在不同年龄人的身上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孩子身上体现的是获取文化,因为有大人给他们买礼物了;在年轻人身上体现的是继西方情人节、中国情人节之后的有一个类情人节文化;在老年人身上体现的是一种无奈之下的给小孩子送礼的文化。虽然各自价值不同但是在商家看来都是一种文化,那就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消费文化。家长不要一味去迎合商家的炒作做事实上的帮凶来误导着孩子。即使在过圣诞节的时候也要让孩子知道,这是西方的节日,不是我们的节日,我们一般是不过这样的节日的,如果要过也是你有了西方的朋友,在收到邀请的情况下参与圣诞的祝福而已。圣诞节是西方的春节。他们想表达的是家人的团聚,现在已经发展到是个人的全年总结节、述职节,有一些朋友会把自己一年的工作制作成一张总结以圣诞节贺信的形式发给他们的亲朋好友,以表达祝福和报喜。而中国现在的圣诞节是被商家改造后的购物狂欢节。中国的春节和西方圣诞节一样才是家人团圆、幸福祥和、走亲访友、值得庆祝的传统佳节。梁文道在解读狄更斯《圣诞颂歌》中认为:“圣诞节是个什么节日?这不是一个在豪华商场门前挂起灯,让大家来买名牌、吃大餐的日子。它是一个要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还有多少人需要我们关注,要让我们懂得感恩,同时照顾好那些比我们更小的兄弟的节日。”我不认为中国人过圣诞节就是感恩和照顾弱小。大多数中国人过圣诞节是在商家胁迫下大人无奈和小孩子嗨皮的节日。圣诞节不一定要去过也不倡导要过,但是对圣诞节的认识可以是理解与尊重的态度。理解一种文化总比对一种文化的抗拒和无知更有价值。抗拒一种文化看似是在保护自己的文化实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无知,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故步自封,抑或唯我独尊。这和互联网时代的互联互通思想是不相容的。对域外文化的无知会导致在国际交往过程中的相形见绌和孤陋寡闻。对西方文化的无知会导致国际交流对西方的盲从与鲁莽。这样会导致不能客观的看待自己,要么妄自尊大,要么妄自菲薄。自信是要在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的,对文化的自信也是这样。换言之,尊重一种文化就是尊重自己的文化。当你在尊重域外的文化的同时你就有可能赢得了他人的尊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多元文化的共存,不是一种文化霸权和对其他文化的消解。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