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一句细思极恐的台词,暴露90%中国父母犯过的傻
2018-12-28 09:30 来源:去哪学_上海 妈妈 /爸爸 /成绩
原标题:《家有儿女》一句细思极恐的台词,暴露90%中国父母犯过的傻
演讲家Leil Lowndes说,“用督促的态度教育孩子来使他们改变,看似强硬又不通情达理。”
这样却能够帮助孩子减轻个性上的怯懦 ,最有可能培养出自信的孩子。”
很多人,或许都曾在放弃努力后,后悔当初没人逼自己一把。
《家有儿女》有一集,刘星和小雨怪母亲刘梅小时候没给自己报兴趣班。
“如果从小培养我,我也会弹钢琴,或者拉小提琴,或者吹小号……”
欢迎您关注去哪学(qunaxue_shanghai),随时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解读以及切实可靠的升学意见。
刘星和小雨一起抱怨,如果从小学兴趣班,应该掌握了很多特长 / 《家有儿女》
一直以尊重孩子想法为傲的刘梅很委屈,“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刘星反驳:“我不愿意学,你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您就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教育我。”
刘星埋怨母亲刘梅小时候没逼他学兴趣班 / 《家有儿女》
几句话,把刘梅弄得哑口无言。
其实,刘星提出的“悖论”,在很多家庭中都上演过:
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盼着孩子有一技之长;
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自由快乐,看到他们学得不情愿,也会心软。
要不要逼孩子学习,确实是摆在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
1
小时候轻松
长大却常常后悔
童年过得没一点压力,长大了却未必对当初的轻松无怨无悔。
一位网友的经历,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高中时,他不爱学英语,妈妈劝他也无济于事。
爸爸觉得,孩子大了,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要再逼他了。
大学毕业后,他才发现,最喜欢的工作都需要外语。
后悔之余,又问母亲,为什么当初不逼自己学英语。
网友后悔小时候没好好学英语 / 微博
蔡康永有一段话,戳中过不少人的心: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那些坚持下来的事,长大后变成了骄傲;那些轻易放弃的事,之后或许都变成了遗憾。
某综艺中,小提琴家吕思清造访,一首曲子听得何炅潸然泪下。
坐在一旁的演员王迅,眼里全是羡慕。
他回忆,自己小时候也学过小提琴。
可时间一长,兴趣淡了,又没人逼自己,最后没坚持下来。
王迅后悔自己没坚持学小提琴 / 《向往的生活》
王迅说,当时一把小提琴要40多块钱,每月工资只有十几块的妈妈,还是攒钱给他买了一把。
现在想想,觉得很对不起妈妈,更后悔自己的半途而废。
攒了两个月工资和加班费,王迅妈妈为了支持儿子爱好,还是给他买了把小提琴 / 《向往的生活》
其实很多人,都曾有机会练就一技之长。
可最后却因为各种原因,把兴趣变成了后悔。
没人逼迫,自己懒惰,人们总能找出千万个理由放弃。
最后在一声叹息中,后悔三分钟热度的自己,埋怨“不作为”的别人。
2
学习
本就不是件轻松的事
作业多、压力重,很多家长因此担心孩子的天性被扼杀。
“快乐教育”应运而生,被不少家长追捧。
很多人误解了快乐教育的内涵,觉得它等同于不要逼孩子去做任何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可子女成年后,很多家长反而受到指责。
孩子生气,家长更委屈。
尊重孩子固然不错,但自由和自律从不冲突。
摄入知识,无可避免地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哈佛学霸John Fish上传过一段视频,展示了自己普通的一天,让不少人惊讶。
早上七点起床,吃饭。
早上七点起床/《John Fish 哈佛CS专业学霸的一天》
吃完早饭后,就给出一天的学习计划,完成自己的作业。
每天要读50页书,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 / 《John Fish 哈佛CS专业学霸的一天》
早上九点到晚上七点,都在上课、健身、处理各种琐事中度过。
晚上写论文,写累了就做会儿线性代数休息,争取在10点前睡觉。
写论文,写累了就做会儿线性代数休息/《John Fish 哈佛CS专业学霸的一天》
他的一天几乎没有休息,效率很高,安排得当。
和传统印象中的西方教育不同,John Fish的学习过程一点也不轻松。
然而,想要尝到学习的甜头,就必须付出相应的辛苦。
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总习惯非黑即白。
认为约束的反面就是任由孩子随意成长,却忽视了教育的中间地带。
尊重孩子的选择,不是放任,而是在告知后果的前提下,给孩子选择的空间。
小妹有一位亲戚, 相当反感“压力教育”。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不会逼他做任何事情,不会跟他强调成绩、排名。
孩子上兴趣班,只要一说累了就立马接回家,把孩子宠着惯着。
有人委婉地跟她说,应该关注下孩子的成绩,不然未来多少会受影响。
她却说:“可是孩子高兴呀,让他们高高兴兴地长大难道不是父母的责任吗?”
让孩子快乐是责任,但她忘了,让孩子适应社会,同样是父母的责任。
那位亲戚的孩子,长大后没有一技之长,性格也被宠坏,没法和人好好相处。
很多家长美名其曰“尊重式教育”,实际上只是在偷懒。
毕竟,“快乐教育”不仅解放了儿童,更解放了一天到晚为教育问题焦头烂额的家长。
让他们可以就此放手,自认为孩子可以在天性的引导下,成长为一个健康且健全的社会人。
然而任何一棵树苗,都需要在合适环境下才可茁壮长大。
父母的培养和引导,很重要。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孩子自己的力量,让他们成为更适应社会的人。
就像John Fish说的,“编程很有意思,但是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将你培养成人。”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把人培养成一个更适应社会的人/《John Fish 哈佛CS专业学霸的一天》
3
奋斗也可以很快乐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阐述了什么才是“快乐教育”: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应该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
“快乐学习”被太多人误解,可它从不是为所欲为的教育。
对于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讲,沉溺于肤浅的愉悦太过容易。
家长做的,应该是鼓励孩子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作出正确的引导。
主持人杨澜,也有在教育上走弯路的经历。
儿子五岁时,杨澜逼他弹钢琴。
可儿子对钢琴毫无兴趣,学习过程十分痛苦,最后忍不住终于爆发,“妈妈我想把钢琴砸了”。
意识到问题的杨澜,没有让儿子继续弹下去。
反而是女儿,对钢琴兴趣很高。
杨澜很有感触,即使父母相同,成长环境相同,每个孩子也都有专属自己的热爱,因材施教才是关键。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找到真正喜欢的爱好,帮助孩子坚持下去。
而不是放任孩子,让他们体会“知难而退”的轻松。
一些家长不加分辨地放任孩子遵从天性,却忘了人的天性,本来就是追求轻松。
“对于盲目的船来讲,所有的风都是逆风。”
孩子说放弃,可能并不是因为不喜欢这个领域。
而是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了未知和困难,让尚未尝到成功喜悦的他们感到迷茫。
过度放任的教育,教不会孩子坚持的意义;没有经历过困难的成长,也难以体会成功时的喜悦。
2015年,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
英国公立学校请了几位中国教师,用中国的教育方法为学生上课。
以成绩为标准,对两种教育方法的利弊进行比较。
孩子们被老师逼着学习,尝到了课业的压力。
一天下来,常常会觉得很累。
比起放松没有约束的教育,新的教育方法让英国学生感觉很累 / 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1》
然而,逼迫之下不只有劳累,也有惊喜。
原本成绩平平的孩子,经过老师的强制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拿到成绩单时的喜悦,瞬间掩盖了之前付出的辛苦。
学生通过努力,数学考了100分 / 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3》
这些老师对以“快乐教育”方式为主的英国家长说:“在我们的观念里,努力奋斗并不意味着软弱,它反而是一个有能力的象征。
这意味着你不会放弃,你会一直努力尝试,直到你获得成功。”
中国老师讲述自己的教育理念 / 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2》
家长有选择“快乐教育”的权利,但做了选择,就不要只盯着孩子的成绩。
选择逼迫式学习,就要做好被抱怨的准备,平衡好压力尺度。
快乐和能力,都是有代价的。
既想要轻松,又想要能力,很多时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小时候,我们或许总会留下一些遗憾,想学未学的钢琴课,没坚持下来的绘画课……
但遗憾可以弥补,学习,从来不晚。
日本一位60岁的奶奶,一直是小提琴爱好者,梦想有一天能学会演奏。
却又觉得自己年龄太大,最后还是放弃了。
如今,90岁的她感慨:“如果那时候(60岁)开始学习拉琴的话,现在已经演奏30年了”。
90岁老奶奶后悔自己30年前,没有下定决心学小提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