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动员令

2018-12-28 08:37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原标题: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动员令

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动员令

记者 张学军 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围绕十九大报告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

完善“双一流”评价“中国标准”,构建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长效机制

记者:去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随后公布。“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环节?

杜玉波:“双一流”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加快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和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都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对“双一流”的认定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是建设。

“双一流”建设从方案设计之初就强调不是终身制,不是固化的,要根据建设情况进行绩效评估。这种管理和支持机制的目的就是推动建设高校拿出成果、有所作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之。因此,必须构建支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长效机制,引导高水平大学持续健康发展,其中科学评价是核心问题。

记者:科学评价问题应从哪些方面着眼解决?

杜玉波:建立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的一个共同难题。中国特色的“双一流”评价体系,首先要扎根中国大,在适当借鉴国际经验和指标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建立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的“双一流”评价体系,引导高校把中国特色跟世界一流目标融合在一起,着力解决好国家和民族面临的时代问题。其次要突出服务国家需求、强化实践标准、淡化数字化指标导向,突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价值的评价。还要聚焦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评价导向,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根本使命。

坚持服务导向,大力提升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记者:与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是高等教育的使命。近5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成效如何?

杜玉波: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共培养了3400万名毕业生,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项目接近全国总数的五分之四,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超过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在多个领域产出了一大批服务国家急需、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也应当看到,面对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产业发展战略需要,面对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建设雄安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需要,高校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加主动地支撑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抢抓机遇、超前布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高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力。

记者: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杜玉波:我建议,一是建立完善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机制,进一步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增强学科专业与市场结合的紧密度。二是大力健全协同育人、科研育人机制,推动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广泛实施产学合作育人,汇聚社会资源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三是大力增强高校创新服务能力,探索实施高校科技服务国家战略行动,谋划国家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临床医学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在高校建设布局,进一步支持高校建设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和大成果。

提升中西部高校发展内生动力,优化高等教育战略布局

记者: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5年以来,中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但在实践中,中西部高校还面临很多困难,您如何看待这些困难?有何建议?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