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政法类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为新时代培养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法治人才。
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法治人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决定了中国大学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最鲜亮的底色,完成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德法兼修是对法律人的时代要求,是法治人才培养之魂。
新时代高校法治人才培养,必须要把修德放在首位。高校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学生对法治事业的认同和热爱,不断强化他们对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一方面要主动适应法治国家建设需求,结合各高校的自身办学特色优势,明确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不断提高法治人才培养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适应度;另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国法治实践,以德树心,以法塑身,加快推进法学学科“双一流”建设步伐,推动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法学研究与教育合作,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法学成果与中国特色法学成果。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为世界法学教育体系提供中国思考。
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
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就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培养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的法治人才,就是要着力培养中国司法实践需要的法治人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世界一流大学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必须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师者,人之模范也。”政法高校要引导法学教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带头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精心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法学教师队伍,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更好地担当起法治人才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新时代高校法治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司法实践。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高校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协同育人作用,依托国家“双千计划”,畅通高校和法治实务部门双向交流渠道,一方面加大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法律实务部门挂职锻炼、交流学习,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中国法治实践;另一方面,延揽律师、检察官、法官等实务人才担任实务教师,深度介入法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专业教学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中国法治实践的最新经验和生动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逐步构建中国特色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法治人才培养与人民群众期待的契合度。
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中国的高等教育必然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培养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法治人才,就要树立国际合作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法治人才。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统一的。当前,中国不仅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走向世界,法治建设也逐渐跻身法律全球化进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背景下,法律框架下的国际合作和司法协助逐年增多,如何在国际秩序建构中提升中国话语权,对培养具有国际对话能力和处理涉外司法事务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一组数据显示,世界卫生组织有7000多名雇员,中国雇员只有40多人。在全球100多个国际组织中,我们还存在“代表性缺失”的现象。
为此,新时代高校法治人才培养,必须要扩大教育开放。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高校的法治人才培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并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使命。当代大学生有更强的自信、更大的表达欲望、更多元的人生追求和更宽广的国际视野。高校要努力探索形成灵活多样、优势互补的高水平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中国优秀法治人才,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中国担当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另一方面,积极利用海外优质法学教育资源,拓宽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国际组织合作交流渠道,深化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学分互认、教师互换、学生互派、课程互通等实质性合作,并搭建平台、创造条件,选送法学专业师生到国际组织任职实践,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善于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推动全球治理的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和国际司法合作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不断提高法治人才培养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匹配度。